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藏语拼音:Namjagbarwa,威利:gnam lcags 'bar ba ),是中国西南部的一座著名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墨脱县交界地带,海拔7,782米,也是世界所有高度超过7,600米的山峰中位置最靠近东方的。南迦巴瓦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第一名,近年来日益受到旅游者关注。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但是“直刺天空的长矛”目前被多数人认可。这个名字来源于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诗史中将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
南迦巴瓦峰 - 简介
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也叫那木卓巴尔山,藏语意为“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有“众山之父”之称。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侧,它是林芝、墨脱、米林的界山,处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会合处。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
南迦巴瓦峰 - 地理位置
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侧,在这个峡内侧,东经95.O°,北纬29.6°处就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在峡湾外侧,即东经95.O°,北纬29.8°处,与南迦巴瓦峰相距20公里,而隔江对峙的,就是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
峰顶终年积雪,在每年4月至10月的雨季里云雾缭绕。地震、山崩、雪崩、泥石流频繁。
南迦巴瓦峰 - 形成原因
因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沿东西延伸,中部向南略如“弓”形凸出,在其东西两端形成“地结”,且分别耸立着8l25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和南迦巴瓦峰。
南峰地处东西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等多组构造系统的复合部位,构造应力特别集中,多次的区域变质形成南峰地区一系烈中深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以北北东方向的强烈挤压为主,导致南峰作强烈的断块上升,形成屹立在藏东南群山之上的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同时形成围绕南峰的紧密而复杂的弧弯。
南迦巴瓦峰 - 气候特征冰川类型
南迦巴瓦峰山谷中发育着数十条冰川。其顶部比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盖。本地区冰川大都属于海洋型冰川,运动较快,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加之地势陡峭,因而冰、雪崩十分频繁。
气温与降水
本区雨季较长,一般从5月延续至 9月,尤其是7、8、9三个月,几乎天天降水,同时云量也很大,峰体终日云雾缭绕。从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9天气以晴为主,每年的2~4月和10~11月,是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期,但这日的高空风较强,风速有日长在40米/秒,气温为-20~-30℃温变比较大。
南迦巴瓦峰 - 生物分布
南迦巴瓦峰南峰地区还有许多生物的特殊地理分布现象。一些热带的生物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往北延伸很远,一直伸入到亚热带、温带的范围,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生物出现在北坡的波密、易贡一带,而一些北坡的植物又成片断续出现在南坡的邦辛、甲拉萨一带。
它们所反映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水汽通道又起着生物南来北往、东行西走迁移变化的积极作用。而像罗汉松、树蕨、迎春木、水青树等古老植物、锈菌中的拟夏孢锈菌等,它们都被称作为“活化石”生物,却在南峰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河谷都被发现,反映了大峡谷主体气候的积极作用,使这里又成为第四纪多次冰期中生物的良好“避难所”,并对一些生物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认识。
南迦巴瓦峰 - 进山路线
从拉萨出发,沿康藏公路东行至八一镇,全程404公里。而沿尼洋河南卜,经稚鲁藏布江冈嘎大桥到米林县城,行程75公里。从米林县城沿雅鲁藏布江东行9l公里至海拔3l00米的派区。从派区沿简易公路北上18公里,经大渡卡乡至格嘎。然后步行到接地当嘎海拔35l2米的南迦巴瓦登山大本营。
南迦巴瓦峰 - 登攀历史
南迦巴瓦峰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
早在1960年11月,刚成立不久的西藏登山队就派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前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侦察南迦巴瓦峰。参加这一壮举的有张风臣、刘连满、彭淑力、成天亮、索朗多吉、白玛、赤列等同志。
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于9月11日进山开始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他们于10月11日到达6900米的五号营地,由于山上连降大雪,于10月21日撤回到4850米的二号营地。10月24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向上攀登,由于天气突变,攀登者只好就地宿营。
10月30日早晨8点30分,中日联合登山队征服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 - 历史事件
1950年-发生过规模里氏8.8级的大地震,雅鲁藏布江曾被堵断流。
南迦巴瓦峰 - 传说
南迦巴瓦峰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时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两座山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
南迦巴瓦峰 - 评选
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的“选美中国”活动中,南迦巴瓦峰位居第一 。
南迦巴瓦峰 - 相关报道
姓名被指刻上7000米高峰
西藏南迦巴瓦峰一圆柱上被写"南京人顾某某"字样2013年10月5日傍晚6点45分,一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两张图片,一张是蓝天白云下的绵延山峰,非常壮美。另一张,则是一根白色的圆柱,背景同样是群山。圆柱上,非常刺眼地写着“南京人顾某某”的字样,落款日期似乎为2013年7月27日。
这条微博发布后很快就吸引了网友围观。起初,有人误以为圆柱是处在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上,不过很快有人质疑,“7782米峰顶是那么容易上的吗?”认为照片的拍摄地应该是南迦巴瓦峰附近的观景台。
拍摄者“素封”昨天也在其个人微博上澄清说,拍摄地“为色季拉山口往鲁朗林海下山途中的一处南迦巴瓦峰观景台,距色季拉山口不到1公里,并不是7782米高的山峰上”。虽然与埃及神庙刻在古迹上的“X X X到此一游”略有不同,但照片中的乱刻还是引起网友的广泛批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于“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可“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