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
● 新聘工作人员需向社会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 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结合不同行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 事业单位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 试用期为一年 连续旷工15日可解聘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本报北京讯 (记者谢绮珊)昨天,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三是奖惩等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四是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加以解决。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该条例虽然没有公务员法等级高,但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
热点关注
建工资增长机制不代表事业单位要涨工资
对于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表示,这确立了大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事业单位要涨工资。具体实行的时候,不同事业单位的差距可能是很大的。“对于全拨款单位,国家控制得会严一些;对于半拨款单位,涨工资就不一定控制得那么严;有的企业化的,国家就可能不管了;对于有的事业单位直接转成国家机关的,则按公务员管理。”
刘尔铎表示,基本工资可能国家会公布一个标准,绩效工资则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有一些差别。对于全拨款单位,国家会规定一些硬杠杆;而非全额拨款单位,可能除了硬杠杆之外,内部还会保留比较大的弹性,比如奖惩机制不会全国一致。
刘尔铎说:“好处在于,条例出台以后,事业单位的工资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乱。现在来说,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差别很大,可能将来还会有差别,但国家会管得更严谨一些。高工资降的可能性不太大,但底层可能会涨一些。”他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以后,全拨款单位工资可能只升不降。对于非全额拨款单位,则要靠自己创收。
防范“萝卜招聘”
近年来,个别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所谓“萝卜招聘”、“内部招聘”引起广泛关注。“条例的出台,能有效杜绝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人社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负责人说。
我国原来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条例中并没有对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进行分类,而是统一规定聘用期一般不低于3年。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指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不同于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定在3年以上,主要考虑到事业单位人员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
社保“并轨”箭在弦上
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参加社会保险,再次从法律层次发出信号,事业单位医疗和养老保险“并轨”已箭在弦上。目前,多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进展并不顺利,企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较大,广受诟病。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下一步的方向是建立公平的规划,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了这项改革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