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风逆温
信风逆温是指出现在信风区的过温。它是由于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大规模下沉造成的。
概述
【信风逆温】(trade-wind inversion;trade inversion)亦称信风逆温层(Trade inversion),是指出现在信风区的过温。它是由于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大规模下沉造成的。信风逆温在副热带高压东部很强,最强时上下层温差可达10℃以上,向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逆温层底部高度变化在500-2000m之间,东部抵,西部高;且属部愈低,逆温愈强。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米变化到1000m以上,平均约为400m。信风逆温层分隔了高层的于冷空气与低层的热带海洋暖湿空气,致使在热带海洋气团中生成的对流性低云不易穿透逆温层向上发展。
当此气流下降时,受阻于下层流向赤道之海洋空气,此二层乃在同向之当此气流下降时,受阻于下层流向赤道之海洋空气,此二层乃在同向之 水平气流相遇处产生逆温层。水平气流相遇处产生逆温层。 逆温层底高度各处不同,在副热带高气压之东端约为500公尺,在其西端及赤道槽内约为2000公尺。逆温层底高度各处不同,在副热带高气压之东端约为500公尺,在其西端及赤道槽内约为2000公尺。 在赤道槽或信风带西部,虽在某种天气类型时亦可出现,但非正常情况。在赤道槽或信风带西部,虽在某种天气类型时亦可出现,但非正常情况。
逆温之强度变化亦极不规则,有时超过10 °C, 但有时全部消失,尤以北半球为然。逆温之强度变化亦极不规则,有时超过10 °C,但有时全部消失,尤以北半球为然。 一般情况下,逆温层之底越低则越强,底越高则越弱。一般情况下,逆温层之底越低则越强,底越高则越弱。 逆温层之厚度可自数公尺至1000公尺以上。逆温层之厚度可自数公尺至1000公尺以上。 平均厚度约为400公尺。平均厚度约为400公尺。 逆温下之气流极为潮湿且积云密布( 信风积云), 其上空气逆温下之气流极为潮湿且积云密布(信风积云),其上空气 温暖且及干燥( 称为高空气团Superior air); 此种结构为信风气流之显着特征,致使热带分析人员认为热带对流层包括下部潮湿层及上部干燥层两部分。温暖且及干燥(称为高空气团Superior air);此种结构为信风气流之显着特征,致使热带分析人员认为热带对流层包括下部潮湿层及上部干燥层两部分。
早在1936年就有有关信风逆温的报道,Ficker在“流星”船考察观测中发现,海洋气层上面为“信风逆温”所覆盖,有信风逆温的地方,低云的最大发展高度受到限制,大西洋上海洋气层在纬度15。附近最浅薄,向海洋西部和信风汇合区厚度增加,在北太平洋东部的逆温层高度向西有类似的抬高,这已为Neiburger, Beer和Leopold,Neiburger,Johnson和Chien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所谓信风逆温,简单说是下沉逆温发生在信风区域时的逆温。通常出现在热带海洋东部信风气流中,是副热带高压东端,自高空向下的大规模沉降空气所造成。当此气流下降时,受阻于下层流向赤道的海洋空气,这两种气流在同向的水平气流相遇处产生逆温层,但是不同地区产生信风逆温的机制也会存在不同。
近年来,关于信风逆温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大西洋、太平洋区域和夏威夷群岛上。洋面上的信风逆温大部分是利用航海船(Cruise)上的探空资料,Cruise的数据资料的优点是有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经纬度的数据资料,覆盖范围广,可以得到赤道以南和以北的数据。得到的数据除了研究信风逆温的基本特性外,还可以研究信风逆温特性的纬度变化规律。夏威夷群岛上的信风逆温研究大多利用的是每天两次的rawinsonde数据,一般还会结合当地降雨的数据、云层的数据等进行分析。其他区域的信风逆温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然而信风逆温是主要调节对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云层分布、降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对信风逆温的存在已有很多的报道,尽管它的形成机制已经相对明了,但是由于信风逆温的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变化都很大,对于它的相关的一些特性分析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