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七七
基本资料
宫对阙,座对龛。水北对天南。蜃楼对蚁郡,伟论对高谈。遴杞梓,树楩楠。得一对函三。八宝珊瑚枕,双珠玳瑁簪。萧王待士心惟赤,卢相欺君面独蓝。贾岛诗狂,手拟敲门行处想;张颠草圣,头能濡墨写时酣。蜃楼:宋苏轼仕登州,作文祷海,而见海市蜃楼。 蚁郡:《南柯太守传》传奇,淳于棼梦入槐下蚁国,蚁王纳为婿,封南柯郡。 得一:《老子本义·下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萧王:更始二年,刘玄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 卢相:唐代奸相卢杞,貌蓝而心险,人称蓝面鬼。 敲门:《唐诗纪事》: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 濡墨:唐张旭善草书,醉后以头濡墨作狂草。人称其为张颠。
闻对见,解对谙。三橘对双柑。黄童对白叟,静女对奇男。秋七七,径三三。海色对山岚。鸾声何哕哕,虎视正眈眈。仪封疆吏知尼父,函谷关人识老聃。江相归池,止水自盟真是止;吴公作宰,贪泉虽饮亦何贪。双柑:晋戴颙,春日携斗酒双柑,出外郊游,听黄莺弄声。 七七:鹤林寺杜鹃花为天下第一。周宝要殷七七在重阳节令杜鹃花开,七七作幻术,夜闻一女子曰:“妾为上帝司此花,不久即归阆苑。” 三三:晋陶潜咏菊:“冶冶溶溶三径色,风风雨雨九秋时。” 知尼父:尼父即孔子。《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识老聘:春秋末年,函谷关今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果遇老子(老聘)骑青牛过关。 止水:《宋史·江万里传》载,江万里闻襄樊失守,凿池芝山后圃,匾其亭曰“止水”,人莫谕其意,及闻警,执门人陈伟器手,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万里竟赴止水死。 贪泉:《晋书·吴隐之传》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酌饮,作《贪泉歌》,终身矢志不贪。远在六千年前,人们已经采食栗子。《诗经》中:“阪有漆,隰有栗”的诗句。《论语》也有“周人以栗”的话。另外如春秋时代的《夏小正》,战国的《山海经》,《吕氏春秋》和《礼记》等古籍均有栗子树栽培的记载。
相关典故
可见栗子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因此也留下一些优美的轶事。《青箱杂记》云:“王文正公旦,与杨文公亿,为空门友,杨公贬汝州,公适当轴,每音问不及它事,唯谈论真谛而已。余尝见杨公亲笔与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盖汝唯产栗,而亿与王公忘形交。以一秤栗遗之,斯亦昔人鸡粟之意乎?”《续仙传》云:“道人殷七七,能开顷刻花,尝一官僚招饮,殷取栗散于官妓,皆闻异香,唯笑七七者,栗缀于鼻不可脱,但闻臭,须臾狂舞,粉黛狼藉。共为陈谢,始坠。”
栗子在我国分布很广,因此品种也多,有板栗,锥栗,茅栗,魁栗,迟栗,油栗,明栗,红光栗,罗田栗,二露栗,毛板红,处暑红,九家种等三十多个品种。我国古代诗人对栗子也是情有独钟,苏辙有诗云:“老来身添腰腿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光晚,三咽徐收白玉浆。”陆游《夜食炒栗有感》:“齿根浮动欲吾衰,山栗炮磻疗夜饥;换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范成大的:“紫斓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还有元诗人张新雨《新栗寄云林》:“......首奉云林三百颗,也胜酸桔寄书回。”等等,不胜枚举。
栗子相称千果之王,其营养丰富,可以充饥,而且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作为营养滋补品,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尤其对肾虚者疗效显著,亦有“肾之果”之美誉。秋天,正是板栗飘香的季节。当看到炒熟的栗子颗颗饱满,粒粒金黄。色泽鲜艳、风味佳美,食之颊齿留香的糖炒栗子时,一定会食欲大发的。
古书有记载【三元延寿书(未查到,转录)】:“白果食满千颗杀人。”元代吴瑞著的《日用本草》中说:“白果味甘平、苦涩有毒。”所以还是尽量少吃,至于中毒表现,古书这样说:“昏霍、发惊、引疳。”应该以烹调为主,不能生吃,在烹饪前需先经温水浸泡数小时,然后入开水锅中氽熟后再行烹调,使有毒物质溶于水中并受热挥发。为确保安全,即便熟食也应适量,成人每次不超过二十粒,还有用白果煨紅棗,其中白果仁五枚、龙眼肉十克、红枣五个,天早晨服用一次,适用脾肺虛弱引起的眩晕眼花等。
相关词条
南宫适 | 爽鸠氏 | 夏后启 | 崇候虎 |
相顾尸 | 蕭半和 | 段赤城 | 殷七七 |
鼻亭神 | 夏后开 | 封使君 | 秦胡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