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文化
表情包文化
表情包文化,是随着网络社交沟通的增多出现的一种主流文化。一个人的表情包是其隐藏起来的真我,一个国家的表情包里能看到这个国家的表情。有时候,表情包表达的是不能道破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语言和文字的尽头,就是表情包施展的空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表情包文化 含义: 表情包使用的一种文化
简介
表情包文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表情包凭借其新颖的创意和幽默的画风,迅速占领各大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在社交软件上聊天时离不开的新宠。不知不觉间,中文表情包已然成为一套通用、流行的网络话语表达体系,“表情包文化”也逐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网络文化现象。
虽然网络表情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表情包文化在中国非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还随之产生了表情包文化产业,甚至有人说如今没有表情包甚至都不能好好聊天了。
表情包
兔斯基聊天表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抽象化的字母或标点符号的组合,也就是“颜文字”,如表示笑脸的“∶)”、表示伤心的“T_T”、“QAQ”、表示跪下的“Orz”等;
二是社交软件中的各种人脸表情;
三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图片表情。
第三类聊天表情常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配上简短幽默的文字,制作成静态或动态图片,用以在聊天过程中表达特定的情感。
由于这类图片表情常以成对或成组的形式出现,因此也被称作“表情包”。不同风格的聊天表情亦能体现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审美趣味。
流行原因
表情包是网络语言的一种进化,它的产生和流行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有关。其追求醒目、新奇、谐谑等效果的特点,与年轻人张扬个性和搞怪的心理相符。
表情包之所以能够大范围地传播,是因为其弥补了文字交流的枯燥和态度表达不准确的弱点,有效地提高了沟通效率。部分表情包具有替代文字的功能,还可以节省打字时间。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和社交应用软件的大量使用,表情包已经高频率地出现在人们的网络聊天对话当中。
1、搞笑的表情包宣泄了被压抑的情绪诉求
傅园慧表情包与网络聊天中丰富、夸张的表情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在日常聊天中严肃的表情,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里都推崇沉着稳重,“喜形于色”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甚至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区,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比起西方人都不善于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东方人羞涩内敛,崇尚所谓“哀而不淫”、“乐而不伤”,“会心一笑”、“笑不露齿”等都是夸人的话。但是现代社会里,生活节奏很快,喜怒哀乐来得都比较容易。被压抑的内心情绪总得有个表达空间——在网络聊天中,丰富的内心戏终于找到了舞台。国内最早的表情包形象大概要算当年的兔斯基。兔斯基的形象是国人用网络表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绝好隐喻,一只兔子的一张大脸上,除了画成两条黑线的眼睛和小小的耳朵,没有别的五官,看不出任何表情,但手舞足蹈的动作幅度却很大,一言不合就夸张地表达内心丰富的感受。静若处子,动如癫痫的强烈反差,与国人的文化心理暗暗相合。
有媒体报道,兔斯基创作者王卯卯平时沉默寡,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擅长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世界,最初创作兔斯基就是因为她在生活当中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想用夸张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想法,可是又不好意思这么做,才创作了这样一个表情形象。
2、图有尽意无穷,表情包的“魔性”文字难以达到
QQ、MSN等即时通讯在20世纪末流行之后,软件中表情使用越来越寻常,从QQ的小黄脸到苹果系统的emoji,可以表达人们几乎所有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一个“爱的抱抱”都羞于表达,但是却可以通过噘嘴亲亲的表情来表达“么么哒”。严肃和紧张的聊天气氛,可以因为一个表情被瞬间消解。
需要表达更丰富的情绪,就需要更多的表情包。经过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受欢迎的表情包在走越来越“骚浪贱”的路线。于是,从2006年开始,网络上出现了小幺鸡、小纯洁等在内的设计师表情包,一直到嗷大喵系列和暴走漫画系列,到后来不断被PS的咆哮帝马景涛和“尔康”,表情包在走越来越粗野、狂放的路线,而且画质越“渣”,越受追捧,最好能够达到“魔性”的境界。而这部分情绪,恰好是我们在汉语语言系统中,不习惯直接表达和面对的。
图有尽而意无穷,表情包比直接输入文字或者语音更好用。借助变形而模糊且陪着粗体汉字的表情包,人们真诚地袒露了不肯示人的内心欲求和喜怒哀乐。任何一个表情的走红,都对应人们内心需求的一种发泄。例如被网友熟悉的“金馆长”表情,两根眉毛朝着不同的方向歪,一副夸张的哭笑不得的表情,很无奈也很喜感,高冷、嘲讽、蔑视的感觉似乎都可以表现,这样一来发送表情者就有自己在高处俯视的感觉,现实生活中碍于情面无法表达的“我已经看穿一切”,通过金馆长那错位的五官就可以跃然于屏幕之上了,一图胜过千言万语,能让人少打许多字。
表情包越来越糙、越来越无节操,也把中国人习惯用潜规则和暗示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国民性反映出来。比如每年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时,很多表情包制作团队都会制作关于索要红包的表情,现实中张不开嘴的要求,一个表情就表达了真实的想法,而规避了用语言表达的冒失,粗糙的表情表达内心的压抑和呼喊。表情包在有话不直说的中国,已经不能或缺。
表情包才是中国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嘴上说不要,表情包却很诚实。表情包突破了文化传统的桎梏,也突破了表意的边界。
傅园慧之所以被称为“会游泳的表情包”,表面看来是因为她活泼的表情确实又魔性又好玩,而更深一层则是她的表情勇敢地表达了自己享受竞技体育的喜悦之情,改变了代表国家的运动员们接受采访时滴水不漏、铁板一块的外交辞令风格。即使决赛无法获得金牌,也“已经很高兴了”的率性一面,与其说是表情包的胜利,不如说是真诚的力量。
3、不同风格的表情包给不同群体身份认同感
表情包文化表情包根本上是一种分享型经济的产物,社群化的使用区别了群体的身份,在分享和使用中,同一群体实现了接受和认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中国网民呈现出全年龄段的布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表情包刷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甚至不同阶层的存在感。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上,60后与80后、90后的分野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表情包竟然可以成为不同群体的标签,用什么表情包,就能推算出屏幕背后的人是什么性格、什么年龄。
有人总结了老年人常用表情的风格,中老年表情包一般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配绿”、“蓝配黄”等对比色,常用的图案是举杯、玫瑰花、小婴儿等,表情的效果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动图。图片上的文字字体花样很多,字号也很大,通常是祝贺节日或者早晚的问候。
而90后则特别热衷像素很渣,有文字注释的系列表情包,走又萌又贱又蠢的路线。最具代表性的是熊本部长、天线宝宝等。可爱而有点呆的形象,借助于很渣的像素,给人很low、很自恋、很没骨气但同时热情乐天的自嘲印象。而这些性格元素,恰好与泛90后群体是十分吻合的。
还有2016年才流行起来的“葛优瘫”,也表达的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人们多重的生活无奈感,“感觉身体被掏空”时的生无可恋。群体的共同情绪,借助一个爆红的表情得到传播和表达。
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我隐藏于表情包。反过来,表情包也重新规训了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群体坐标,让表情包承担了部分标签功能,被更加广泛地使用。这是为什么老年人专属表情即使千变万化,也会一眼被识别,即使被年轻人嘲讽,老年人也不察觉地继续使用的原因。表情包作为语言文字表达的延伸,呈现出了不同人群的差别,反向也固化了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表情包用得越多,刷出的存在感就更强烈,这是表情包文化在中国独有的特色。
文化影响
正面影响表情包文化表情包有助于人们在网络聊天的过程中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学习汉语。但是,在使用表情包时,我们也应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
山东大学中文系韩国留学生许旨绚喜欢使用动态文字表情。“我在聊天时经常会用‘赞’‘帅’或者‘什么鬼’这些比较简单、夸张的动态文字表情来表达想法。通过使用文字表情,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这些汉字了。”她还补充道,刚来中国的时候,表情包调动起了她学习中文的兴趣,与中国同学对话时也会用到表情包中的汉字,这样同学就能很快理解她的意思。“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熊猫把手向上指着的表情,还配上了‘楼上是小学生’这几个字,”许旨绚比划着说,“意思是如果我说过的话出现在这张图之前,那么我就是小学生了,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在台湾大学读书的马来西亚华人杨静逸则表达了他对表情包使用的看法:“表情包能在微信、脸书等聊天平台上如此流行,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可以在无形中拉进对话双方的距离。好友之间还可以通过表情包相互调侃。”
负面影响表情包中的网络用语还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的。比如“难受”这个表情,就是一张蓝色的忧伤的脸,并且配上文字“蓝瘦”;“这样子”的表情就是一瓶酱油,配上“酱紫”两个字,这类表情包的用词会对汉语初学者造成一定困惑,影响他们学习汉字时的发音。再者,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中文写作练习时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文表达的规范性。
规范建议
表情包中的文字可以体现当下网络语言发展的趋势和状况。部分表情包与社会生活热点及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是汉语爱好者接触汉语生活用语和口语表达的一个好方式,也能够使汉语爱好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加丰富的认识。表情包的使用语境,亦可以加深汉语学习者对汉字、词语和语句的理解。学习者还可以利用表情包进行猜字、猜词、猜句子游戏等,增强汉语学习的趣味性。
在社交平台或软件上使用中文表情包需要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表示,对于表情包这种跟随互联网社交应运而生的新型语言符号,我们应该持积极和欢迎的态度。表情包的使用是建立在交流双方关系友好和谐的基础之上的,是积极的交际符号,多是“绿色环保”的。但部分表情包的图画或文字会出现色情、暴力或其他消极、不健康甚至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内容,对于这一类内容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中文表情包既可以激发汉语学习的乐趣,又能够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汉语发展的时代气息。不过归根结底,如果想学好汉语,表情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外国汉语学习者在社交平台聊天时,适当运用一些中文表情包,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赢得中国网友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