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卷烟,指能够满足中国卷烟消费者当前和潜在消费需要、具有独特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拥有核心技术的卷烟。主要包括中式烤烟型卷烟和中式混合型卷烟。同时,中式卷烟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宽泛的范畴,是所有中国卷烟的统称。
中式卷烟
中式卷烟 - 存在争议
2003年,中国国家烟草专卖局于正式提出“中式卷烟”的概念,该概念明确指出:“中式卷烟是指在上百年来形成的中国卷烟消费者习惯和适应的卷烟品质和口味风格的卷烟,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卷烟,主要包括中式烤烟型卷烟和中式混合型卷烟。中式烤烟型卷烟是占主体地位的卷烟。”
200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中式卷烟被明确规定为中国烟草业的发展方向,要求“中式卷烟”的研发必须把握“高香气、低焦油、低危害”的原则,有中式卷烟制造商提出,可以通过中草药成分降低卷烟危害。
中式卷烟 - 主要特征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概念,中式卷烟具有五大特征:
第一、能够持续满足卷烟消费者需求。
第二、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
第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
第四、中式卷烟包括中式烤烟型卷烟和中式混合型卷烟。
第五、中式卷烟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宽泛的范畴,是所有中国卷烟的统称。
中式卷烟 - 分类
中式烤烟型卷烟
中式烤烟型卷烟是指以中国烤烟烟叶为主体原料,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明显不同于英式烤烟型卷烟(包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具有明显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烤烟型卷烟。中式烤烟型卷烟在吸味上分为清香型、浓香型和中间香型和淡雅香型。黄鹤楼是雅香型,玉溪是清香型,中华是浓香型,芙蓉王则开创了清香型路线。
中式烤烟型卷烟由英式烤烟型卷烟演变而来,以不同地区、等级、部位和年份的烤烟为配方原料,经制丝、卷烟和包装而成的具有烤烟香气特征的卷烟。多数以纯烤烟为原料,为调整卷烟的吸味风格,个别产品在配方中使用少量的香料烟或晒黄烟。
中式混合型卷烟
中式混合型卷烟是指基于多类型烟叶原料配比的原理,以烤烟、白肋烟、香料烟等烟叶为主体配方原料,或者部分添加中草药提取液的卷烟。其香气风格和吸味特征有别于美式和日式等混合型卷烟,具有明显适应中国部分消费者习惯的混合型卷烟。
中式混合型卷烟也是由美式混合型卷烟演变而来。混合型卷烟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内市场,主要品牌有“万宝路”、“骆驼”、“良友”等美式混合型,在一段时期内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新奇追求,国内不少卷烟企业也纷纷仿制,但终究不适合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口味习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混合型卷烟开始演变,发展为以“中南海”为代表的淡味混合型卷烟。
与美式混合型卷烟不同的是,配方中白肋烟的使用量较少,卷制过程中应用了过滤效率较高的滤棒过滤技术,同时又具有低自由基低害的自主技术,使卷烟的混合香气特征明显减弱。
中药型卷烟
这种烟是中国独有的卷烟类型,既有烤烟型配方,也有混合型配方,只是在配方中添加了中草药或其提取物,使卷烟具有了一定的疗效或保健功能,同时降低了卷烟的焦油量和有害成分。
中式卷烟 - 专利技术
2011年,“烟草院士”谢剑平主持的“卷烟危害性评价与控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曾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3月23日,科技部网站公示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中,工信部旗下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榜上有名。公示材料显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包括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总裁武怡、湖南中烟总工刘建福、江西中烟副总王迪汗、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张建勋等10人。
中式卷烟 - 存在争议
2012年3月30日,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主任杨功焕等多位公共卫生专家对中式卷烟提出质疑,认为中草药卷烟的危害不比普通卷烟少,而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被疑成为烟草业欺骗民众的工具。
杨功焕认为,中草药提取物与烟草一起点燃并吸食后,其成分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尚无证据可以明确证明其“减害”的作用。而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35名吸中草药卷烟和143名吸普通卷烟的人中,其尿液中尼古丁的代谢产物可替宁、多环芳烃、 亚硝胺代谢物(NNAL)等致癌物质水平相当,证明中草药卷烟和普通卷烟一样具有致癌性和成瘾性。
民间控烟组织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表示,各种添加剂形成的物质是否有毒性、外加物与烟草内在成分有何种交互作用、是否产生新物质、由哪个部门批准和监管,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