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敷灸,是应用芸香科常绿灌木或不乔木吴茱萸的成熟果实要外敷以治疗病证的一种外治法。
吴茱萸敷灸
概 述
吴茱萸敷灸是应用芸香科常绿灌木或不乔木吴茱萸的成熟果实要外敷以治疗病证的一种外治法。本法古人已有应用,如《濒湖集简方》中以“茱萸末,醋调涂足心”治口疮口疳及咽喉作痛。清代叶桂《种福堂公选良方》提到治鼻衄:“用生吴萸研末,津调,涂足底心涌泉穴上”。现代在方法上和治疗病证的范围上都有一定的扩展。如方法上包括单味和复方,调敷除醋调还有用凡士林作为基质的。 吴茱萸出自《神农本草经》,所含主要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挥发油,具有驱除胃肠气体、抑制异常发酵及扩张血管的作用。与醋等相配,能产生温和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机制.以温通经脉,从而减轻以至消除人体上部毛细血管病理异常的扩张和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过敏性肿胀消退。现代医学表明,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表皮角质层细胞、细胞间隙及汗腺、毛囊、皮脂腺吸收。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另外,吴茱萸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皮肤充血,血流量增加,不仅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药物的运转和利用。这也是吴茱萸粉贴敷原理所在。
操作方法
吴茱萸粉
灸药制备:取吴茱萸适量,烘干,研细末。装瓶备用。
具体操作:每次3~5g吴茱萸粉,以食醋5~7ml调成糊状。或直接置于穴区,上盖消毒敷料,以胶布固定;或加温至40度C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cm厚),将四周折起,贴敷于穴区,以胶布固定。12~24小时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7~10 为一疗程。
吴茱萸药锭
灸药制备:吴茱萸30g、胡椒30粒、凡士林适量。将吴茱萸、胡椒碾成细粉,每次以凡士林作为基质,制成每粒含药粉1g的锭。备用。
具体操作:将所选穴区消毒后,放一枚药锭于其上,上盖胶布加以固定。敷灸12~24小时换药1次,7~10日为1疗程。
主治病证
高血压病、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口腔溃疡等。
临床应用
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取穴:神阙。
治法:取吴茱萸药锭一枚,将脐部洗净擦干,放一枚药锭于脐内,上盖伤湿止痛膏加以固定。敷灸24小时换药1次,7日为1疗程。
疗效:共治16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100%。大部分患者治疗l~2次即显效,治疗1个疗程均明显改善或痊愈,最短1疗程,最长4疗程。
2.咽炎
取穴:涌泉。
治法: 取吴茱萸粉3~5g,以食醋5~7ml调成糊状。置于双侧涌泉穴区,上盖消毒敷料,以胶布固定;或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贴敷于穴区,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
疗效:急性咽炎 :24小时内咽痛全部消失,48小时退热者占83.3%。溃疡性咽炎:一般24小时咽痛、拒食消失,5日痊愈者占80%。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东升。吴茱萸敷灸神阙穴贴敷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6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5;(6):18。
[2]葛湄菲。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咽炎 山东中医杂志 1995;(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