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面饼灸
概 述
隔面饼灸,在我国古代医藉中,最早亦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内载治疗恶疮:“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差。”明代医家万密斋,用此法治痢疾,面饼的制作上略有区别,采用以醋和面的方法“用麦面以好米醋和成薄饼,敷在脐上,用艾薄薄铺于饼上,燃之。”现代还采取加用姜、蒜等物制作成面饼作为隔物,使治疗范围有进一步扩大。
操作方法
有二种方法。
1.取白面适量,用陈醋和成直径3cm,厚约0.5cm的薄饼,以拇指大的艾炷隔饼灸之。觉烫易艾炷,每次4~5壮。多取阿是穴(患处)和神阙穴。
2.取嫩生姜或大蒜适量,将其尽量捣烂,加入白面和成面饼。厚约0.5~0.8cm,直径3~5cm。施灸时,可先在穴区铺一厚纸,在纸上放面饼。可用特大壮艾炷(重25~30g)点燃灸治。每次1~2壮,隔3~5日1次。
主治病证
上述第一法多用于痈疽、痢疾等,第二法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证。
注意事项
1.用第一种方法时,应多准备若干新鲜面饼,以备灸至饼干时更换。
2.用第二法时,由于艾炷较大,要注意避免灼伤,如患者觉烫不可耐,可将面饼略抬高。
临床应用
功能性子宫出血
取穴:关元。
治法:取生姜60g捣烂,与面粉适量,调和成约1.5cm厚,直径较艾绒球大3cm的圆形姜饼 。施灸时,先在关元穴上铺0.5cm厚脱脂棉层或卫生纸,其上置姜饼。再取艾绒30g捏紧呈圆锥状,放于姜饼正中点燃,每次约灸30min,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宜。隔5日灸1次。5 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16例,结果:痊愈(血止、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半年内不再复发)10例;有效(出血量减少,月经周期大致正常)4例;无效(出血量无改变)2例。总有效率为87.5%。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秀岩。孙思邈灸疗的临床应用 针灸临床杂志 1997;13(3):38。
[2]郑玉兰。隔姜面饼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6例 针灸学报 1990;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