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愁
片愁是指因演员片酬过高,导致制片人集体忧虑的社会现象。2012年,在中国拍一部电视剧,演员的薪酬比例基本要占据整体投资的六七成甚至更高,由于制片人不但责任重大,还要为高价片酬买单,他们成为片酬疯涨的第一受害人。
片愁 - 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影视剧演员的收入与其说是片酬,不如说是演出补贴会更准确一些。
六小龄童:电视剧70元一集
在拍摄《西游记》时,绝对主演的六小龄童每集的片酬不过70元,并且整整拍了六年时间,而2012年邀请六小龄童主演一部电视剧,每集的片酬至少是5万元,涨了70倍。
刘晓庆:电影400元一部
当时的“一姐”刘晓庆在拍摄《火烧圆明园》时,整个片酬不过400元,这已经能让她喜出望外了。而2012年同样邀请刘晓庆演一部电影,片酬至少是50万,涨了1200倍。
唐国强:电视剧250元一集
唐国强在回顾当年《三国演义》的拍摄时,曾笑称:“我们人人都是二百五。”因为制片人、导演一级的大概是250多元。而2012年邀请唐国强主演一部电视剧,每集的片酬至少是25万元,也是涨了1000倍。
赵薇闫妮:电视剧2000元一集
《还珠格格》的制作费是每集5万,赵薇每集片酬为2000元。闫妮在《武林外传》(电视剧版电影版)里,她的片酬也同样只有2000元。而2012年赵薇每集片酬已是30万,闫妮电影片酬已是300万,电视剧每集片酬已是20万元。
片愁 - 原因分析
著名影视剧策划人鲁客分析说:进入影视圈的新手和热钱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准备上市的公司,为了拼业绩,动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拍影视剧,盲目上马请大牌明星,抬高了明星片酬。在他们眼中,名演员可以和投资成功划等号,所以只请明星,不用新人。“大牌愁档期,小牌愁没戏”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些玩票影视剧的玩友抱着“炒短线”的想法,拍完后就收手,根本不管有没有破坏市场规律。整个演艺圈的氛围都很浮躁。
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靖军分析,媒体对演员的过度炒作也是演员片酬狂飙的另一推手。媒体夸张了演员在一部戏中的作用,导致人们倾向于把一部戏的走红归功于演员本身,而使之身价大涨。现在是‘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不但责任重大,还要为高价片酬买单,简直是片酬疯涨的第一受害人。
片愁 - 业内支招
鲁客:还是要让市场来说话!这种看似红红火火的片酬疯涨景象,其实是种泡沫。市场终究会让那些盲目往影视圈里投钱的“傻大款”付出代价的,到时候就等着影视圈洗牌吧。
靖军:现在的演员应该花更多精力在创造好作品上,而非提高自己身价,因为口碑好了,片酬自然就高了。
北京美视影视公司负责人:首先,加大对明星税收的监管力度。这样自然为演艺圈的片酬市场提供了一个更为合理的价格杠杆。明星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明星的成本就越大,片酬自然就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其次是提高影视公司进入门槛。这样可以防止过多的热钱、票友涌入市场,维持影视市场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