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针灸
概 述
太乙针灸,又称太乙神针,是在雷火针基础上改变处方而产生的一种药艾条实按灸疗法。清·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1717年),是最早问世的关于太乙著作。之后,有范毓香奇的《太乙神针附方》、陈修园医学丛书《太乙神针》及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等,但各家对艾绒中所掺药物,所载不一。现代,在用药处方上基本按传统配方制备,但有所发挥,方法亦有所改进,治疗范围更进一步扩大。
操作方法
分为二种。
1.实按法
灸具制备:目前多采取韩贻丰《太乙神针心法》制法:艾绒100g,硫磺6g,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g。除艾绒外,将上述其他药物研成细末,和匀。以桑皮纸一张,宽约30cm见方,摊平。先取艾绒24g,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g,均匀掺在艾绒里,然持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1层,两头留空纸3cm许,捻紧即成。每次应准备二支以上。
具体操作:将二支太乙针同时点燃,一支备用,一支用10层面纸包裹,紧按选定施灸穴位。如患者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施行。如火熄、冷却,可改用备用的药艾条同法施灸。另一支重新点燃灸之。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
现代有人用以下方法施灸。采用特制的黄铜或紫铜作为套筒,套筒长约80cm,内径1.8cm,套筒之上端,装以铜塞,用螺纹施紧因定,配合紧密。下端为开口套管,长约6cm许,与套筒 压紧配合,套管端面用棉布罩盖,外用绳子缚扎固定。使 用时,将罩有棉布的套筒拔下,再将药艾条(太乙针)装入套筒内,然后点燃药艾条,装上开口套管,直接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若患者觉烫,可采取轻提慢,或调节药艾条与棉布之间的距离,直至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止。每次施灸20~30min。
上述方法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点按法:
灸具制备:取雄黄20g,冰片2g,麝香1g,火硝10g,川乌30g,草乌30g ,白芷20g,精制艾绒60g备用。先将前7味药分别置于乳钵内,研为极细末,以无声为度。然后将艾绒用少量曲酒喷湿,再将药末均匀撒在艾绒内,以手充分揉匀,阴干,取上述药艾2g,均匀地平铺在20cm×7cm,质地柔软而又坚韧桑皮纸上,以上法将其卷成1.5~2mm的药艾条。
具体操作:医生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术部位快速点按,如雀啄食,一触即起,此为1 壮,每次3~6壮,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注意在点灸头部时,应尽量拨开头发,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操作。
主治病证
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症、痿症、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症。
临床应用
1.风寒湿痹
取穴:阿是穴。
治法:
灸具制备:处方:艾绒30g,乳香、没药、丁香、穿山甲、皂角、细辛、桂枝、川芎、独活、杜仲、松香、甘松各1g。偏风重型加白芷、羌活、防风各2g;偏寒重者加干姜、川乌、生南星、 一枝蒿各2g;偏湿重型加苍术、黄柏各2g。将药粉碎,过120 目筛,储瓶备用。取艾绒、中药粉(2:1)约30g,制作成直径约3cm的艾炷。
用法:医者手执药艾条,点燃一端,用实按灸法灸阿是穴。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治疗1~3疗程。
疗效:本组中偏风重型 15例,偏寒重型28例,偏湿重型7例。结果:优30例,良12例,尚可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地仓、翳风、四白、阳白
治法;均取患例穴,每次取2~3穴,取太乙神针点燃待旺,在选定的穴上垫上8cm×8cm有消毒纱布10~14层,然后将点燃正旺的药条直接按在纱布上面至患者觉热而不能忍受时,便将药条移开,如患者用1次后不觉热,则可按上述方法连用2~3次。少数患者用后在局部发生水泡或脱皮,可涂上龙胆紫溶液以防感染。
疗效:共治50例,结合针刺和药筒疗法,治愈3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周易。加药艾条灸治风寒湿痹50例 四川中医1988;6(2):46。
[2]刘国欣。太乙神针灸疗治疗消化疾病的体会 中国针灸 1996;16(10):56。
[3]黄奎炎。药筒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9;18(1):19。
[4]许健阳。杨介宾教授灸法集萃 上海针灸杂志 1999;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