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别录》
拼音名:Zhì
雉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戌集中】【隹字部】 雉;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1365第24(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𨿘𪁩【唐韻】【集韻】直几切【韻會】【正韻】丈几切,𠀤音薙【說文】雉有十四種。【爾雅·釋鳥】鷂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鸐山雉、雗雉、鵫雉。雉絕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彩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靑質五彩皆備成章曰鷂。南方曰𠷎,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疏】別諸雉之名也。【易·說卦】離爲雉。【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士執雉。【公羊傳·襄二十七年】昧雉彼視。 又【爾雅·釋鳥】鵽鳩,𡨥雉。【註】𡨥雉,一名鵽鳩。 又【晏子·問篇】鄒滕雉犇而出其地,猶稱公侯。 又【晉語】雉經於新城之廟。【註】雉經,頭搶而懸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雉,長三丈,高一丈。【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過百雉。【管子·海王篇】吾欲藉於臺雉。 又【春秋·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註】雉,公宮之南門。 又【揚雄·甘泉賦】列新雉於林薄。【註】服虔曰:新雉,香草也。 又【爾雅·釋詁】雉,𨻰也。【註】義未詳。 又【揚子·方言】雉,理也。 又【韻會】姓也。殷後有雉氏。 又【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曰野雞。師古曰:呂后名雉,故臣下諱雉也。【韻會】漢人諱之,謂雉爲野雞。 又【集韻】序𡛷切,音䒨。本作𤉡。詳𤉡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酏。縣名。【前漢·地理志】江夏郡下雉縣。【註】雉,羊氏反。【又】南陽郡雉縣。【註】弋爾反。 又【集韻】口駭切,音鍇。桂林人謂人短爲矲雉,或作𥏪𥩤。 又直利切,音稚。野雞也。
考證:〔【說文】東方曰鶹〕 謹照原文曰鶹改曰鶅。〔【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野雞。〕 謹照原文野雞上增曰字。
别名
华虫(《尚书》),疏趾(《礼记》),野鸡(《广雅》),雄鸡(《日华子本草》),环颈雉(《脊椎动物分类学》),山鸡、项田野鸡(《中国动物图谱·鸟类》)。来源
为雉科动物雉的肉或全体。原形态
体长约90厘米。雌雄异色;雄者羽色华丽;头顶黄铜色,两侧有微白眉纹。虹膜栗红色,眼周裸出。嘴淡角色,基部转黑。颏、喉和后颈均黑,而有金属反光。颈下有一显著的白圈,背部前方主要为金黄色,向后转为栗红,再后则为橄榄绿色,均杂有黑、白斑纹。腰侧纯蓝灰色,向后转为栗色。尾羽很长,先端锐尖,中央黄褐色,两侧紫栗色;其中央部贯以多数黑色横斑,至两侧横斑亦转为深紫栗色;翼上覆羽大多黄褐而杂以粟色,向外转为银灰色:飞羽暗褐而缀以白斑: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羽端具锚状黑斑;胁金黄。亦散缀以黑斑;腹乌褐;尾下覆羽栗、褐相杂。脚短而健,呈红灰褐色,具距;爪短而钝,黑色。雌鸟体形较小,尾亦较短。体羽大多砂褐色,背面满杂以栗色和黑色的斑点。尾上黑斑缀以栗色。无距。平时栖息于漫生草莽或其它荫蔽植物的丘陵中,冬时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觅食谷类、浆果、种子、昆虫等。
本动物的脑(雉脑)、尾羽(雉尾)、肝(雉肝)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分布几遍全国。化学成份
食部100克含水分70克,蛋白质24.4克,脂肪4.8克,灰分1.1克;其中钙14毫克,磷263毫克,铁0.4毫克。另报道含水分71.96%,粗蛋白质25.28%,粗脂肪1.42%,灰分1.39%。每100克含维生素A7.5国际单位,A原3国际单位,B1_100微克,B2_130微克,C_2毫克。尾腺分泌的脂状物质为二酯蜡的混合物,此酯的一个醇成分是赤式十八烷二醇-2,3,脂肪酸成分是C3至C19的奇数及偶数碳的脂肪酸;其体中储存脂肪则是普通的三甘油酯。
性味
甘酸,温。①《唐本草》:味甘(一作’温’)。
②《医林纂要》:甘辛,温。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心,兼入胃。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治下痢,消渴小便频数。①《别录》:主补中,益气力,止泄利,除蚁瘘。
②《唐本草》:主诸瘘疮。
③崔禹锡《食经》:主行步汲汲然,益肝气,明目,治癖瘑诸浅疮。
④《饮膳正要》:入五味如常法作羹臛食之,治消渴口干,小便频数。
⑤《医学入门》:治痰气上喘。
⑥《医林纂要》:温中补虚,益肝,和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煨汤饮。注意
①孟诜:九至十二月食之,稍有补;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疥。②《日华子本草》:有痼疾人不宜食。
附方
①治渴饮水无度,小便多,口干渴:雉一只。细切,和盐。豉作羹食。②治消渴舌燋口干,小便数:野鸡一只。以五味煮令极熟,服二升半已来,去肉取汁,渴饮之。肉亦可食。
③治脾胃气虚下痢,日夜不止,肠滑不下食:野鸡一只。如食法,细切,着橘皮、椒、葱、盐、酱调和作馄饨,熟煮,空心食下。
④治产后下痢,腰腹痛:野鸡一只。作馄饨食。(选方出《食医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