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Shǔ Qǔ Cǎo
鼠曲草
别名
鼠耳、无心草(《别录》),鼠耳草、香茅(《本草拾遗》),蚍蜉酒草(《酉阳杂俎》),黄花白艾(《履巉岩本草》),佛耳草(《脾胃论》),茸母(邵桂子《雪舟脞语》),黄蒿(《本草会编》),米曲、毛耳朵(《纲目》),水菊(《质问本草》),绵絮头草、金沸草、地莲、黄花子草(《纲目拾遗》),水蚁草(《植物名实图考》),清明香(《天宝本草》),追骨风、清明菜(《南京民间药草》),棉花菜(《贵州民间方药集》),菠菠草(《福建民间草药》),棉茧头、宽紧草(《浙江中药手册》),清明蒿、一面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鼠密艾、水蒿、粑菜、白头草,水曲(《湖南药物志》),绒毛草、丝棉草、羊耳朵草、猫耳朵草,孩儿草、猫脚药草、花佛草、毛毛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黄花果、糯米饭青、棉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黄花曲草、白芒草(《福建中草药》),田艾、毛毡草(《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来源
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去尽杂质,贮藏干燥处。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茎直立,密被白绵毛,通常自基部分枝。叶互生;下部叶匙形,上部叶匙形至线形,长2~6厘米,宽3~10毫米,先端圆钝具尖头,基部狭窄,抱茎,全缘,无柄,质柔软,两面均有白色绵毛,花后基部叶雕落。头状花序顶生,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苞片多列,金黄色,干膜质;花全部管状,黄色,周围数层是雌花,花冠狭窄如线,花柱较花冠为短;中央为两性花,花管细长,先端5齿裂,雄蕊5,柱头2裂。瘦果椭圆形,长约0.5毫米,具乳头状毛,冠毛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生境分布
野生于田边、山坡及路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江苏、上海郊区及浙江等地。性状
于燥全草带有花序,茎灰白色,密被绵毛,质较柔软。叶片两面密被灰白色绵毛,皱缩卷曲,柔软不易脱落。花序顶生,苞片卵形,赤黄色,膜质,多数存在,花托扁平,花冠多数萎落。味微苦带涩。化学成份
全草含5%黄酮甙,0.05%挥发油,微量生物碱和甾醇,0.58%非皂化物,又含维生素B、胡萝卜素、叶绿素、树脂、脂肪等。花含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药理作用
小鼠反复吸入浓氨水形成慢性咳嗽后,灌服鼠曲草煎剂,有一定的止咳作用。性味
甘,平。①《别录》:味酸,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③《履巉岩本草》:性温平,无毒。
④《药类法象》:气热,味酸。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祛风寒。治咳嗽痰多,气喘,感冒风寒,蚕豆病,筋骨疼痛,白带,痈疡。①《别录》:主痹寒寒热,止咳。
②《日华子本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
③《履巉岩本草》:大治脾胃作疼。
④《药类法象》: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⑤《品汇精要》:治形寒饮冷、痰嗽,经年久不瘥者。
⑥《本草正》:大温肺气,止寒嗽,散痰气,解风寒寒热,亦止泄泻。
⑦《纲目拾遗》:治囊风湿痒,煎汤洗;愈儿疳,梅毒,下疳,同甘草煎洗。
⑧《天宝本草》:除虫,定痛。治惊风,诸般气滞。
⑨《现代实用中药》: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为降血压剂及胃溃疡之治疗药。
⑩《南京民间药草》:泡酒服,治筋骨痛。
⑾《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喉火,解热,去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注意
《药类法象》: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损目。附方
①治一切劳咳嗽,雍滞胸膈痞满: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各等分。上为末,每服用药一钱,安在炉子上焚着,以开口吸烟在喉中。(《宣明论方》焚香透膈散)②治咳嗽痰多:鼠曲草全草五、六钱,冰糖五、六钱。同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支气管炎、寒喘:鼠曲草、黄荆子各五钱,前胡、云雾草各三钱,天竺子四钱,荠尼根一两。水煎服。连服五天。一般需服一个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风寒感冒:鼠曲草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蚕豆病:田艾二两,车前草、凤尾草各-两,茵陈半两。加水1200毫升,煎成800毫升,加白糖当茶饮。(《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
⑥治筋骨痛,脚膝肿痛,跌打损伤:鼠曲草一至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白带:鼠曲草、凤尾草、灯芯草各五钱,土牛膝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脾虚浮肿:鲜鼠曲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⑨治无名肿痛、对口疮:鲜鼠曲草一两。水煎服;另取鲜叶调米饭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⑩治毒疔初起:鲜鼠曲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①朱震亨: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热痰嗽宜用灯笼草。②《纲目》:鼠曲草,《别录》云治寒热止咳,东垣云治寒嗽,言其标也;《日华》云治热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郁于内而寒覆于外也。
③《本草正义》:鼠曲草味酸,究非寒邪作嗽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