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草木便方》《重庆草药》:小血藤,性味、效用、用法同大血藤,香气较大血藤浓,效用更好,但生长较少。中医处方中常将大、小血藤并列,并用等分,没有小血藤时,即以大血藤多用一份以代替。
拼音名:Xiǎo Xuè Ténɡ
小血藤
别名
钻骨风、八仙草、钻石风、五香血藤、滑藤、爬岩香、满山香、香血藤、天青地红、血糊藤、钻岩尖、香巴戟、土巴戟、川巴戟、秤蛇根、老蛇斑、野五味子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铁箍散的茎藤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Var.Sinensis Oliv.
采收和储藏:10~11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落叶或半落叶木质藤本,长2-3m。根圆柱形,木质而坚硬,略弯曲。老枝灰色,小枝棕褐色。单叶互生;叶革质;叶柄长0.5-1cm;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3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呈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疏齿,上面绿色,嫩叶上面有时有浅色斑纹,下面略被白粉,侧脉6-8对,不明显。花雌雄异株;花单生叶腋或簇生,直径约1cm;花被6-9,排成3轮,最外3片较小;雄蕊6-9,花丝基部稍连合,雄蕊嵌于肥大的花托缝穴中;雌蕊群球形,心皮10-30,离生,结果时花托伸长约3-7cm。小浆果球形,直径5-7mm,熟时鲜红色。种子肾圆形,种皮光滑。花期6-8月,果明7-10月。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300-1500m的向阳低山坡或山沟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1)藤茎细长圆柱形,直径0.2-0.6cm,有的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红棕色皮孔。分枝断痕较硬。质坚韧,难折断,折断面呈刺片状,皮部易与木部分离,皮部棕褐色,木部粉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气香,味微辛凉,嚼之有粘性。(2)根圆柱形,常弯曲,长20-40cm,直径0.3-1.2cm。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常有环状裂缝,多露出木部而呈节节状。质坚,难折断。断面皮部厚,整齐,显灰绿色;木部呈刺片状,黄白色。气香,味辛凉,微苦涩,嚼之有粘性。
(3)根茎圆柱形,直径0.4-1.2cm。表面有细长须根和须根痕。皮部薄,断面棕色;髓中空。
显微鉴别 藤茎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较发达。皮层及韧皮部有小型的嵌晶纤维束散在,纤维木化;并有粘液细胞分布。木质部导管1-2列,导管圆多角形,切向径达85μm;木薄壁细胞全部木化。射线宽1-2列细胞,木化。髓部细胞较大,排列较松。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及棕色物。
根横切面与藤茎及根茎相似,但不具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