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Lù Jiǎo Cài
别名:鹿角棒、鹿角豆
鹿角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Pelvetia minor Noda]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收获,洗净,晒干。
原形态
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着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体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着器圆锥形盘状。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岩石上,在内湾隐蔽处风浪较小的岩石上,藻体分枝生长繁茂。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等沿海。为黄海特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