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 Zǐ Ténɡ
别名:藤萝
紫藤
来源
豆科紫藤属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以茎皮、花及种子入药。夏秋采,分别晒干。 来源
性味
甘、苦,温。有小毒。 性味
功能主治
止痛,杀虫。用于腹痛,蛲虫病。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1钱。 备注
(1)种子内含氰化合物,用量过大有中毒的可能,虽能治疗蛲虫病,但不宜久服。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摘录
紫藤 《*辞典》
出处
《本草拾遗》 出处
拼音名
Zǐ Ténɡ 拼音名
别名
招豆藤(《本草拾遗》),朱藤(《梦溪笔谈》),藤花菜(《救荒本草》),小黄藤(《植物名实图考》),紫金藤(《江苏药材志》),轿藤、豆藤、藤萝、黄纤藤(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藤的茎叶。夏、秋采收。 来源
源形态
源形态
落叶攀援灌木。茎缠绕于他物上。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小叶7~11枚,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7厘米,顶端一枚较大;小叶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幼时密生平贴细毛,成熟时无毛。总状花序侧生,倒垂,长15~30厘米;花梗柔弱,有毛,长1~2厘米;萼钟状,5齿裂,密被细毛;花冠蝶形,蓝紫色,旗瓣大,外反,基部有2附属体,翼瓣基部有耳,龙骨瓣钝,镰状;雄蕊2体;花柱内弯,柱头顶生。荚果长而扁平,长10~20厘米,密生绒毛。种子扁圆形,1~3粒。花期3~4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紫藤根)、种子(紫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园。分布东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化学成分
树皮含紫藤甙及树脂。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鼠李糖甙、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芹菜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新鲜叶含维生素C109毫克%。花含挥发油0.6~0.95%;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占花中总氮量的27%。又含廿七烷和22,23-二氮豆甾醇。 药理作用
紫藤甙及树脂均有毒,能引起呕吐、腹泻乃至虚脱。性味
《本草拾遗》:"味甘,微温,有小毒。" 性味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遗》:"主水癊病。作煎如糖,下水良。" 功能主治
摘录
《*辞典》 摘录
紫藤根 《*辞典》
出处
《浙江民间草药》 出处
拼音名
Zǐ Ténɡ Gēn 拼音名
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藤的根,全年可采。 来源
源形态
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源形态
性味
甘,温。 性味
功能主治
《浙江民间草药》:"治筋络风气,补心。" 功能主治
附方
①治痛风:紫藤根五钱。配其它痛风药煎服。(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关节炎:紫藤根、枸骨根、菝葜根(均鲜品)各一两。水煎米酒兑服。(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摘录
紫藤子 《*辞典》
出处
《本草拾遗》 出处
拼音名
Zǐ Ténɡ Zǐ 拼音名
别名
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苏植药志》),土木鳖(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紫藤的种子。 来源
源形态
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源形态
化学成分
种子含金雀花碱。 性味
苏医《中草药手册》:"甘,微温,有小毒。" 性味
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①《江苏植药志》:"治筋骨疼痛。泡酒服。"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杀虫,止痛,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