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éi
性味:
(生梅、青梅)酸、平、无毒。
(乌梅,即青梅熏黑者)酸、温、平、涩、无毒。
(白梅、盐梅、霜梅,即青梅用盐汁渍者,久则上霜)酸、咸、平、无毒。
梅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辰集中】【木字部】 梅; 康熙笔画:11; 页码:页528第08(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𣐥槑【唐韻】莫杯切【集韻】【正韻】模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或作槑、楳,亦作𣒫。【說文】枏也。【爾雅·釋木】梅,枏。【陸璣·條梅疏】似豫章大木也。又【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禮·內則】梅諸。【名物疏】陸璣所釋有條有梅,自是枏木似豫章者。豫章,大樹可以爲棺舟者也。和羹之梅,籩實之乾䕩,似杏實酢者也。 又【爾雅·釋木】時,英梅。【註】雀梅。 又【爾雅·釋木】朹檕梅。【註】狀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 又【埤雅】江、湘、兩浙四五月閒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蒸鬱成雨,謂之梅雨。【四時纂要】閩人以立夏後逢庚入梅,芒種後逢壬出梅。 又楊梅,果名。【越郡志】會稽楊梅爲天下之奇。 又梅梅,猶昧昧,居喪之容也。【禮·玉藻】視容瞿瞿梅梅。 又州名,屬廣東。【南宋·地理志】改敬州爲梅州。 又姓。【廣韻】出汝南。漢梅福、梅鋗。 又【集韻】毋罪切,音浼。亦姓也。槑字原从二杲作。又𣕱。
考證:〔【書·說命】若作和羹,汝惟鹽梅。〕 謹照原文汝惟改爾惟。〔【爾雅·釋木】朹槧梅。〕 謹照原文槧改檕。
功能主治
1、痈疸疮肿。用盐梅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以香油涂搽患处四围。
2、喉痹乳蛾。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天;另用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皂荚三十个,共研为末,拌梅汁和梅,收存瓶中。每取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普厥,牙关不开,用此方擦牙,很有效。
3、泄痢口渴。用乌梅煎汤代茶喝。
4、赤痢腹痛。用陈白梅同茶、蜜水各半煎服。
5、大便下血及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煮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6、小便尿血。用乌梅烧存性,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送下。
7、血崩。用乌梅内七枚,烧存性,研末,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8、大便不通。用乌梅十颗,泡热水中去核,做成枣子大的丸子,塞肛门内,不久好可通便。
9、霍乱吐泻。用盐梅煎汤细细饮服。
10、蛔虫上行。出于口鼻,用乌梅煎汤频饮,并含口中好安。
11、主咳。用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12、伤寒。用乌梅十四枚,盐五合,加水一升煎取半升,一次服下取吐,吐后须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