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Tiān Huā Fěn
天花粉
别名
栝楼根(《本经》),蒌根(《雷公炮炙论》),白药(《本草图经》),瑞雪(《纲目》),天瓜粉(《重庆堂随笔》),花粉(《增订伪药条辨》),屎瓜根(《四川中药志》),栝蒌粉、蒌粉(《药材学》)。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双边栝楼的根,在广西地区亦作天花粉使用。植物形态详栝楼子条。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性状
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皱缩不平,具有陷下的细根痕迹。质结实而重,粉质,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的维管束;横断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导管群条痕。气微,味淡后微苦。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以河南产量大、质量优,习称安阳花粉。炮制
拣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性味
甘苦酸,凉。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微苦酸,微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
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
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汗下之后,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经逢原》:凡痰饮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附方
①治百合病渴: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永类钤方》)
②治大渴:深掘大栝蒌根,厚削皮至白处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经五日,取出烂舂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③治消渴,除肠胃热实:栝蒌根、生姜各五两,生麦门冬(用汁)、芦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上五味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④治黑疸危疾:瓜蒌根一斤,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从小便出,如不出,再跟。(《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生栝蒌根捣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广利方》)
⑥治虚热咳嗽:天花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濒湖集简方》)
⑦治痈未溃:栝楼根、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之。(《证类本草》)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天花粉一两,贝母五钱,鸡蛋壳十个。研面,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⑨治痈肿:栝蒌根,苦酒熬燥,捣筛之。苦酒和涂纸上摊贴。(《食疗本草》)
⑩治乳头溃疡:天花粉二两,研末,鸡蛋清调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栝蒌根一两,乳香一钱。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永类钤方》)
⑿治天泡疮: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苷济方》)
⒀治杨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两,槐花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姜汤下七、八十丸。(《简便单方》)
⒁治跌打损伤,胸膛痛疼难忍,咳嗽多年不止: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钱,用石膏豆腐卤调服。(《滇南本草》)
⒂治疮疹入眼成翳:栝蒌根半两,蛇皮二钱。上同为细末,用羊肝一个,批开,入药末二钱,麻缠定,米泔煮熟,频与食之。未能食肝,乳母多食。(《阎氏小儿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