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Huánɡ Shāo Shé
黄梢蛇
英文名
Indo-Chinese rat snake别名
黄肚龙、过树龙、过树榕、上竹龙、灰背蛇来源
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灰鼠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yas korros(Schlegel)
采收和储藏:清明至秋了捕捉,以冬季入穴冬眠前捕捉者质佳。捕后除去内脏,擦净血迹,鲜用或烘干。
原形态
灰鼠蛇,体细长,全长可达2m。头及体背灰黑色、灰棕色或灰褐色何等后部及尾部背鳞鳞缘黑褐色,互相交织成细网纹唇缘及腹部淡黄色,颊鳞2-3;眶前鳞1(2),有1眶前下鳞,眶后鳞2(3);颞鳞2(1-3)+2(1-4),上唇鳞3-2-3(4-2-3)式。背鳞平滑,15-15(13)-11行;腹鳞156-184;肛鳞2分,尾下鳞109-154对。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海拔212-16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区,常见于水稻田边、河边、路旁及杂草乱石处,以蛙、鸟、鼠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