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
国名:肯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Kenya)国旗:国旗是根据独立前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旗帜为基础而设计的。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红色长方形上下各有一白边。旗面中间的图案为一面盾和两支交叉着的长矛。黑色
国名
肯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Kenya)国旗
国旗是根据独立前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旗帜为基础而设计的。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红色长方形上下各有一白边。旗面中间的图案为一面盾和两支交叉着的长矛。黑色象征肯尼亚人民,红色象征为自由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自然资源,白色象征统一与和平;矛和盾图案象征祖国统一和为捍卫自由而斗争。国徽
图案下方为山峰,象征非洲的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的基里尼亚加峰;山坡上有咖啡、剑麻、菠萝等图案,象征该国丰富的农产品。山峰之上为盾徽,盾面上是国旗图案,中间有一只握斧的雄鸡,这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标志,也象征肯尼亚人民新的繁荣生活。盾徽背后有两支交叉着的长矛,两侧各有一头象征力量的雄狮,底部的红色绶带上用斯瓦希里文写着“共处”。重要节日
独立日:12月12日(1963年)、国庆日:12月12日(1963年)、英雄日:10月20日(原本为“肯雅塔日”,2010年8月27日生效的新宪法更名为英雄日。)国家政要
总统姆瓦伊·齐贝吉 (Mwai Kibaki) ,2002年12月就职,2007年12月连任。
自然地理
面积58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东与索马里为邻,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接壤,西与乌干达交界,南与坦桑尼亚相连,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径达15公里)而驰名。河流、湖泊众多,最大的河流为塔纳河、加拉纳河。境内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的影响,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部高原区除大裂谷谷底地区干热外,都属亚热带森林气候。气候温和,各月平均温度都在14-19℃之间,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东部沿海平原区炎热湿润,年平均温度24℃,年均降水量5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月;北部和东半部半沙漠区,气候干热少雨,年降水量250-500毫米。3-6月为长雨季,10-12月为短雨季,其余月份为旱季。肯 尼 亚 儿 童
人口
3861万(2009年)。全国共有42个民族,吉库尤族为最大部族,占全国人口的21%,其次是卢希亚族、卡伦金族、卢奥族和康巴族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斯瓦希里语为国语,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全国人口的38%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首都
内罗毕(Nairobi),人口约300万(2004年)。内罗毕座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上。它四季如春,花开不败,被誉为“阳光下的花城”。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7个省和1个省级特区,省以下设区、乡、村。7个省为中央省、裂谷省、尼安萨省、西部省、东部省、东北省、滨海省。1个省级特区为内罗毕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