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
国名
伊拉克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Iraq)国旗
2008年1月22日,伊拉克议会通过一项修改国旗的法案,以消除前政权的痕迹。根据这一法案,原伊拉克国旗上由前总统萨达姆手书的“真主至上”字样将被换成印刷体,而旗上代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口号的3颗绿色五角星将被去掉。这一法案只是一个有效期为一年的临时法案。伊拉克议会未来将讨论制定出一个永久方案。>>国家主权日
6月30日(2009年6月30日,驻伊美军战斗部队全部撤出伊拉克城镇。)国家政要
总统贾拉勒·塔拉巴尼(Jalal al-Talabani),2006年4月连任,2010年11月连任;总理努里·马利基(Nuri al-Maliki),2006年4月任职,2010年12月连任。议长阿亚德·萨马赖,2009年4月当选。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面积44.1839万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区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西南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东部平原倾斜;东北部有库尔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带,高原与山地间有占国土大部分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两河在库尔纳汇合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式气侯,其他为热带沙漠气侯。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
人口
约2940万(2006年),其中阿拉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8%(什叶派约占60%,逊尼派约占18%),库尔德人约占18%,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伊拉克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9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穆斯林占54.5%、逊尼派穆斯林占40.5%,北部的库尔德人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属逊尼派,只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或犹太教。伊拉克的民族与教派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
首都巴格达
首都
巴格达(Baghdad),人口630.7万(2004年估计数)。行政区划
全国分18个省,省下设县、乡、村。18个省是:安巴尔(anbar)、埃尔比勒(arbil)、巴比伦(babil)、穆萨纳(muthanna)、巴格达(baghdad)、纳杰夫(najaf)、巴士拉(basrah)、尼尼微(neineva)、济加尔(dhi qar)、卡迪西亚(qadisiyah)、迪亚拉(diyala)、萨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dohuk)、苏莱曼尼亚(sulaymaniyah) 、卡尔巴拉(karbala)、塔米姆(tameem)、米桑(misan)、瓦西特(wasit)。
简史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乌鲁克。公元前2000年先后建立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50年为波斯帝国所灭。公元7世纪时被阿拉伯帝国吞并。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在英国保护下建立费萨尔王朝。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赛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推翻卡赛姆,建立以该党为主的政权,但由党外人士阿里夫任总统。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军官集团联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纳伊夫青年军官集团推翻了阿里夫,复兴党再度掌权,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贝克尔出任总统。1979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复兴党人萨达姆·侯赛因 接任总统。一位老人在巴格达一个清真寺里作祈祷。
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边界纠纷发动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7月中旬,长期存在于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在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和债务问题等方面的争端日趋尖锐,同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1天后,科威特全境沦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美国等西方国家经过5个多月外交斡旋和紧张的军事调遣后,1991年1月17日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2月24日,多国部队向伊拉克部队发动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伊拉克军队在遭受重大伤亡后于2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自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来通过的12项有关决议。2月28日零时,多国部队停止了一切进攻性行动,持续了42天的海湾战争结束。
2002年下半年,美国认为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称美国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并随之大量陈兵海湾。2003年3月,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5月1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战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2005年4月,伊拉克组成过渡政府。2005年10月25日,伊拉克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以78%支持、21%反对的高支持率获得通过。同年12月15日,伊拉克举行了伊战后首次正式议会选举,投票率达70%左右。根据伊拉克宪法规定,新议会将会任命一名总统和两名副总统,然后再由总统委员会在15天内任命总理。而总理则需要在30天内组建政府并得到议会的通过。2009年1月1日,伊拉克政府从美军手中接管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绿区”。总理努里·马利基说,这标志着伊拉克恢复主权。按照美国和伊拉克2008年签订的驻军地位协议,驻伊美军战斗部队要在2009年6月30日前从伊拉克城镇全部撤出,把控制权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这标志着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经过6年多的直接占领后,开始从台前走向幕后。
两伊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期以来两国就存在着边界争端并经常发生武装冲突。1980年9月22日,两国爆发了长达8年的局部性战争,历史上称为“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停火。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两国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战争结束。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人数达60多万,伊拉克死伤人数40多万。据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海湾战争
1990年7月中旬,长期存在于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在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和债务问题等方面的争端日趋尖锐,同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1天后,科威特全境沦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敦促伊拉克撤军。在伊拒不撤军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开始实施“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爆发。经过38天的狂轰滥炸后,2月24日,多国部队对伊发起大规模地面进攻。地面战斗历时100小时,即以多国部队收复科威特,伊拉克军队败退而结束。2月27日,伊致函联合国安理会,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有关决议。2月28日,交战双方实现停火。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5月1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2011年12月15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宣布驻伊美军任务结束,为历时8年多的伊拉克战争画上句号。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近4500人丧生,超过3万人受伤,而伊拉克方面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美国在伊拉克驻军与撤军 伊拉克“安全区”和“禁飞区”驻伊多国部队撤军情况
伊拉克战争及战后大事记伊拉克战争回顾 从数字看伊拉克战争
战后伊拉克新特点
“黑水”事件始末
驻伊美军损兵4000 五年,伊拉克失去多少? 伊拉克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伊拉克议会通过伊英安全协议 伊拉克近年发生的重大爆炸事件2012年初伊拉克发生的重大爆炸袭击事件
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
海湾战争后期,联合国安理会于1991年4月3日通过687号决议,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化学、生物武器和射程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并成立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特委会)负责监督该协议的执行。 >>>
联合国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要点(2002年11月)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有关伊拉克问题决议
联合国和伊拉克谅解备忘录(1998年2月) 联合国安理会第1284号决议要点(1999年12月)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大事记伊武核查历史回顾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