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国名: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国名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国徽
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色双十字的盾牌。
国家重建日(国庆日)
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国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国成立)恢复独立日
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发表独立宣言);国家日
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王明陶卡斯加冕)。国家政要
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e),2009年5月当选;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2008年12月就职;议长伊雷娜·德古蒂埃内,2009年9月当选,德古蒂埃内是立陶宛历史上首位女议长。
自然地理
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国境线总长为1846公里,其中陆上边界1747公里,海岸线长99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地势平坦,东部和西部丘陵起伏,平均海拔200米左右,为灰化土壤。主要河流有涅曼河(内穆纳斯河),境内多湖泊。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17℃。人口
335万(2008年12月)。民族有立陶宛族、俄罗斯族、波兰族、白俄罗斯族,还有少量的乌克兰族、犹太族、拉脱维亚族和鞑靼族等。南部人口密度较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宗教为天主教东正教,其次是基督教新教、犹太教等。主要语言为立陶宛语和俄语,立陶宛语为官方语言。
首都
维尔纽斯(Vilnius) ,人口54万人(2008年底),面积39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0个县:阿利图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马里扬泊列、帕聂韦日斯、希奥利艾、陶拉格、特尔希艾、乌田纳、维尔纽斯,下设108个市,44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