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椅
诗人介绍
冯椅,字奇之,一作仪之,号厚斋,南康都昌(今属江西)人。去非父。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尝受业于朱熹。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充江西转运司干办,四年,摄知上高县(明正德《瑞州府志》卷七)。后家居授徒,著《厚斋易学》等。事见《厚斋易学》自序、《宋史》卷四二五《冯去非传》附,明正德《南康府志》卷六有传。
简介
南宋时期,在都昌县乃至南康军,冯氏都是最有名望的文化世家之一。冯椅及其四子冯去非、冯去辨、冯去弱、冯去疾不附权奸,隐居林下,授徒著述,其人品、学养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扬,其所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如读书坂、去非书舍等也是人们纪念凭吊的场所。
冯椅,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是一位学者兼教育家。他生性敏捷,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宋淳熙年间,冯椅从仰慕朱子到虔诚向学,来到白鹿洞,常手捧经书向朱子讨教。尽管两人年龄差异,但朱熹对他仍“以友待之”。朱熹走后,两人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切蹉学问,交流思想。
成就与著作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冯椅考中进士,先授德兴县尉,官至江西运干、国子监祭酒等。不久即弃官归里授课讲学。曾应好友黄灏之约,在都昌清化乡蒉里湖的石潭精舍——盛多园执教,为家乡培养有用人才,乃至“尽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犹有可考者。”冯椅一生正直刚毅,淡泊名利,勤于写作。有《太极图》、《孟子图》、《尚书辑说》、《孝经辑说《诗辑说》、《论语辑说》、《厚斋易学》、《丧礼小学》、《西铭辑说》、《孔子弟子传》、《冯氏诗文志录》、《续史记》(又名白鹿洞书院志)等200多卷,全面解说了儒家经典。只可惜大多散佚,仅《厚斋易学》流传至今,今四川大学已将该书汇入新编的《全宋文》。《厚斋易学》作于宋宁宗朝,分辑注、辑传、外传三部分,共五十卷。冯椅在书中既博采众长又阐发已见,条目缕析至为详悉,是宋元儒学的权威性作品。鄱阳汪标所编《经传通解》即以冯椅的易解为底本。冯椅此作补充并发展了宋以来程颐、朱熹等人对易学研究的成果,使王安石、张弼等人已失传的易学全义得以延续。
影响
冯椅辞世后,朝廷赠予尚书衔。并祭祀于都昌县乡贤祠,白鹿洞书院宗儒祠、紫阳祠、朱子祠。与他一起称为“朱门四友”的同乡曹彦约有《亲友冯仪之运干挽章三首》来悼念他,对冯椅一生品德功绩给予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也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理学传。
冯椅家教甚严,督课亦紧,对于四个儿子,从小严格要求,授之以四书五经,传之以忠信孝义,使他们日后德才兼备,有益于世。
后人
长子冯去非(1192-约1275)字可迁,号深居,与乃父一样,养成刚正不阿之品性。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曾任淮东转运司干办,其治所在江苏仪征。县东有东园一座,宋施昌言为之建,欧阳修为之作记,蔡襄为之书丹。上官黄涛到仪征后,欲以东园辟佛寺。冯去非认为不妥,坚决制止。尽管黄涛已答应推荐提拔他,但冯去非不恋官位,告假离去。
宝祐四年(1256),冯去非又被召为宗学教谕,为皇族子弟讲学。虽官位不高,但位置重要,升迁有望。其时奸臣丁大全得宠于帝,仗势弄权,排除异已,结党营私,发起驱逐丞相运动,激起京城太学生愤怒。结果是丁大全赢了,陈宜中等六学生被流放管制。冯去非对丁之所为十分反感,一拒绝在禁令碑上签名。二为解救、保护被捕学生多方奔走,上书建言。因此被罢官返乡,行船停泊金山焦山时,丁大全为拉拢他,派人前往致意挽留:“不须速回,少俟收召。”冯去非不为官禄引诱,愤然拒绝:“老夫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此后,他隐居乡间,建去非学舍以授徒,闲时写诗赋词,是宋末婉约派诗人之一。《宋史》卷四百二十五有传。既祭祀于都昌乡贤祠,又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理学传。其著作有《洪范经传集注》《易象通义》、《洪范补传》等。
冯去非存诗很少,《江上》表达了自己懒于人世奔走的心绪。“十二阑干一样愁”、“寒潮如有恨,时打石头城”句,写的是同样的愁情与忧愤。《偶成》:“春风吹送笑谈香,玉漏银灯破夜凉;归去东华听宫漏,杏花落尽六更长。”这是描写自己在京城生活的,小心谨慎,战战兢兢,是京都小官普遍的心态。冯去非的词作婉约雅丽,今存三首。“倦游也,便樯云柁月,浩歌归去。”当为罢归时所作,这里不见悲凉,只见欢欣。《八声甘州·过松江》“买扁舟,载月过长桥,回首梦耶非。问往日三高,清风万古,继者伊谁。惟有茶烟轻风颺,零露湿莼丝。西子知何处,鸿怨蛩悲”。
遥想家山好在,正倚天青壁,石瘦云肥。甚抛奇亸秀,猿鹤互疑猜。归去好,散人相国,迥升沈,毕竟 总尘泥。须还我,松间归隐,竹上新诗。
冯去非不欲为官,归隐松竹,颇有一点乡贤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遗风。
冯椅的次子冯去辨,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由征辟进入仕途,官至侍郎。
冯椅的三子冯去弱,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也应征辟,后知宁国府。
冯椅的幼子冯去疾,号磊翁,天资聪慧,学识过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及第,入直徽猷阁,曾任温州府教授,后迁升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曾于兴国沧浪亭刻《兴国本四书》。淳祐八年(1248)为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在任期间,曾于临川创立临汝书院,并聘请知名学者程若庸为山长。临汝书院云集了众多文人学子,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所书院,光大了“才子之乡”的文化教育。亦列清同治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志·儒林传。
都昌冯氏父子为后世树立了“弟子择师习其学,师择弟子传其学”的典范。他们砥砺品行,磨炼意志,热衷儒学经典,颇得理学要义,退能 “独善其身”,进能“兼济天下”。也应是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