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谷
简介
1943年秋考入自贡私立蜀光中学高中部,在该校中共地下党员教师们的启发教导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1946年5月与李行方、宋禾等5名同学,经重庆《新华日报》社指派,投奔苏北解放区工作。7月到达汉口后,因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而受阻,10月转赴南京,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翌年2月在该校加入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革命青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受该组织派遣代表剧专参加我党领导的南京大专院校地下学联核心领导小组工作。在“五·二0”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革命学生运动后,被迫转移北平,寄住北京大学红楼,参加我党北方局领导下的青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任组织员。11月由地下党组织安排,入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政治部学习。翌年夏秋之际借调到文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参加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的集体创作和演出。并于是年8月1日在该系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调任石家庄市工人剧社社委、新华社石家庄分社记者、石家庄市文委创作组组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石家庄日报》社文艺组组长、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河北省戏曲研究室剧目组组长、河北省文化局剧本创作室专业编剧等职。“文革”后期调任保定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兼创作组组长、保定地区文联主任兼党组书记、河北省剧本创作室主任、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被选为第四届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协、剧协河北分会理事。[1]
戏剧作品
(包括与人合作)有:老调《潘杨讼》,1959年由保定地区老调剧团首演,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拍成电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京剧《水乡游击队》1974年在全国广泛上演;京剧《百花回师》由河北省京剧团首演,由《大舞台》增刊刊载;老调《宋江嫁妹》1984年由保定地区老调剧团首演,后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话剧《八九雁来》由河北省话剧院首演,获河北省1984年优秀剧本奖,《大舞台》为之出版专刊。1990年3月离休,同月由河北省文化厅聘任为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主任迄今,主持《河北省志·文化志》的编撰工作,该书已于2000年8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还主编有《河北文化史志资料丛书》(已刊印9种)、《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大事记》(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闪光的文化历程》(含《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大事记》、《晋冀鲁豫边区文艺人物录》和《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及《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研究丛书》(分别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等。2000年12月在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编成果表彰会上,由他采编的史料书籍七种获优秀成果奖,三种获纪念成果奖。他由于在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工作组织奖。由他主编的《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发展史》也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