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
简介

徐姓是中国第十一位大姓,尤其在苏浙皖地区人丁兴旺。徐姓在漫长的繁衍中,支派众多、人口众多,形成的望族也多。徐姓的郡望有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等,尤其以东海最为著名。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灾荒、疾病及政府组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过多次的移民浪潮,这其中饱含了我们祖先的多少辛酸和血泪!生活在今天泗洪大地上的每位泗洪人都可能是外地移民的后裔。
徐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0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1.73%。台湾徐姓人口有约50万,开基先祖是徐探玄。徐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据2006年的统计,徐姓是中国大陆人口第十一多的姓氏。
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台湾徐姓主要聚居于新竹、苗栗两个地区。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等省为多,上述七省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65。
根据某些学者近年对北京、上海、陕西、四川、辽宁、广东、福建等七个省市 1749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73,在被调查的1133个姓氏中居于第十四位,[1]
起源说法不一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
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其分布与迁移情况

历史上徐姓的分布和迁移
从夏朝至秦初,徐姓一直活跃于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的江淮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徐姓已经发展到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湖北等地。唐朝时,徐姓始人福建和广东,明初入台湾。由于徐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徐姓的伤害相对要轻。尤其在宋、元、明时期,徐姓在赣浙苏闽四省繁衍最盛,形成了东海、高平、琅砑、濮阳、东莞五大望族,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东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徐姓大约有8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七位。徐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23.5%,占江西省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7.1%)、山东(10.9%)、江苏(10.6%),这四省徐姓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福建(8.3%)、安徽(5.9%)、四川(5.4%)、湖北(5.3%)、河南(5%),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大聚集区。两广、云贵以及西北地区徐姓人口十分稀少。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徐姓大约有19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2.1%,排在第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徐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28%,人口纯增长了108万。明朝时期,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35.1%,占浙江省总人口的4.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20.2%)、江西(9.2%)三省,这三省徐姓大约占徐姓总人口的64.5%;其次分布于安徽(7.1%)、福建(5.7%)、山东(4.8%)、湖北(4.2%),这四省的徐姓又集中了21.7%。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仍为罕见的姓氏。宋、元、明期间,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四川地区的徐姓主要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全国仍以长江口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的徐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
当代汉族徐姓的人口已近2000万,为全国第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徐姓人口由192万激增到近2000万,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徐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徐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徐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14.2%)、广东(10.3%)、浙江(8.9%)、四川(7.4%)四省,大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山东(6.8%)、江西(6.6%)、安徽(5.8%)、河南(5.7%)、湖北(5.1%),这五省的徐姓又集中了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9%。全国形成了长江口三角洲地区、广东东部和四川三块高比率徐姓分布区域。
在近600年间,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广东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徐姓的分布频率
徐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中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徐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2人以上。密度最高的(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徐姓人口大约293万;3.6-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4%,徐姓人口大约667万;1.8-3.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9.6%,徐姓人口大约736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9%,徐姓人口大约199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3,6%,徐姓人口大约97万。[2]
宗族特征
1、徐姓文人雅士众多。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圣交堂” 又名“麦饭堂”是讲宋朝名士徐大受与圣人朱熹一见如故,贫穷的徐大受用葱花汤和麦饭来招待朱熹,二人却很 高兴,历史上传为佳话。
2、字行辈份分支甚广,兹举一例,如浙江山阴清溪徐姓字行为:“ 洪维祖德,朱虎为俦,佐舜赞禹,尽献嘉谋,泽延东海,望重南州,忠考济美,义烈杨休, 奕叶衤乃来,永保徽猷。”
家族始祖

徐姓的始祖,是4100多年前几乎继夏禹而君临天下的贤士伯益。原来,伯益跟夏禹一样,最初是虞舜座前的大臣,曾经以调训鸟兽而被赐姓为嬴。后来,他又追随夏禹治水,也著有功劳。
夏禹受禅即位为帝,到了晚年,曾经要继承过去帝位禅让的优良传统,有意让位于素负贤名的当年治水老伙伴,可是伯益却不肯接受,并且跑到箕山去躲了起来。于是,夏禹后继无人,加上其子启又很有贤名,十分受到诸侯的爱戴,最后,只好传位于启,而开创了此后帝位世代相袭的“家天下”局面。
《姓纂》上就有“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以及“徐偃王之后”的记载,《路史》上也有“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水于徐,后以为氏”的说明。
秦始皇嬴政,在并灭六国,当上了威风八面至高至尊的始皇帝之后,一心一意想要永享眼前的权势和荣华富贵,就千方百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行动,可能要算是方士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的海中仙岛之行。6000多人,浩浩荡荡往东海的浩淼烟波中驶去,可是,在秦始皇的望眼欲穿中却一去不返,再也没有消息。据说,这些人之所以未返,是因为到达了日本之后就定居于该地,并且成为了后来日本人的始祖。
这位很可能是日本之开基始祖的徐福,也称为徐市,是当时的齐人,亦即现在的山东人。关于他入海访求不老仙药一事,《史记》的《秦始皇纪》是这样说的:“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福访求不老仙药的故事,虽然古籍的记载有若干出入,但却为2000多年前徐氏的播迁于山东,提出了有力的说明。
郡望堂号

郡望
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
3、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4、琅邪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
5、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 濮阳县西南);
堂号
“圣交”、“麦饭”、“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远”、“崇 雅”、“礼耕”、“惇王”、“怀德”、“雍肃”、“南陵”、“崇本”、“修吉”、“文敬”、“永恩”、“鸿 绩”、“叙伦”“南洲” 等。
之图腾释义
徐图腾由“余”和“太阳鸟”组成。 (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由鸟所生的传说。 )“余”本是“俞”,类似箭矢的尖锋,它装在天竿华表建木的顶端,指向中天,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这个形状在7400-7000年前的湖南黔阳高庙遗址的陶器刻符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器和骨雕上的刻符上,都已出现为天竿俞,其下的“一”是“相风仪”(风向标),下面的“八”是干栏支架与分判历度的标志。 “余”立在三层坛台上,合起来表示“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