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简介
事迹
徐瑾,3岁因病致聋,2004年6月,创办厦门思明区劲风设计工作室。因她以诚待人,加上优质优价的服务以及出色扎实的设计能力终于赢得了客户的心。先后接了市内残联、莲前街道、军区部队、学校、商店等的项目,甚至还有外国友人的设计任务,赢得了客户的好评。
1993年,她进入厦门聋人协会,由于表现出色,当上了聋协外联部主任,至今已共成功开办12期免费手语培训班。她发起、成立了1+1公益社,公益社和聋人协会联合组织了环保行动、春蕾计划等活动,她都是其中的热心的参与者。她还组织了一支手语歌队伍,在今年5月在厦门举办的世界合唱节中登台演出,受到中外来宾的广泛称赞。一个聋孩子不幸遭遇车祸,小腿至残。徐瑾得知后,忙着去慰问他们一家人,并捐款捐物。
荣誉
徐瑾先后被授予了厦门市“协会好当家”、 “十五”残疾人自强模范、2007-2008年度 “优秀聋协骨干”等荣誉称号。 [1]
经历
1988年,18岁的林劲松被上海市青年聋哑技术学校美术班录取,在这里认识了上海姑娘徐瑾。
那时学校里的人不多,互相帮助的人就更少,心地善良的林劲松总是喜欢帮助徐瑾,为她指点功课上的不足,让这位活泼伶俐的上海姑娘很感动。于是,家在上海的徐瑾常常把妈妈为她做的好吃的悄悄拿来给劲松。劲松对上海不熟,徐瑾就领着他上街购买学习用具。冬天,天太冷水太凉,劲松的衣服乱糟糟放着一大堆没有洗,徐瑾就带回家用洗衣机洗干净再整理好。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欢迎光临聋人在线资讯中心
1992年,要毕业了,徐瑾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室,而劲松因为不是上海户口只能回厦门工作,徐瑾决定跟劲松一起到厦门。怕身有残疾的女儿离家太远在异地生活不习惯,徐瑾的家人坚决不准女儿离开上海,但倔强的徐瑾说什么也不要跟心爱的人分开。看着这对相爱至深的恋人,劲松的父母决定请徐瑾的家人亲自来厦门考察。不放心的徐瑾妈妈带着4位徐瑾的老师在劲松家住了5天,终于,厦门的美、劲松家人的宽厚让母亲放心地把女儿交给了劲松。
这对经历了磨难终于在一起的恋人一起进了残联下属的一家公司工作。后来,徐瑾又到了一家私人的广告公司作设计师,有时做不完的工作,徐瑾就带回家来让劲松帮忙完成,劲松的作品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不久,也加入了他们的公司,在这里两人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两人上班一起走,下班一起回家,加班也在一起,工作中一起研究设计方案。闲暇时,他们也像常人一样出去散步,带着孩子到会展放风筝,去吃麦当劳,陪妻子逛街。
生活中俩人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徐瑾能讲话,还可以看别人的口型对话,就经常成了劲松的翻译,劲松父母和儿子的手语不标准,徐瑾就先和他们交流再和劲松交流。
不过,和所有的夫妻一样,他们也有争吵的时候。有一次,徐瑾生气地跑到万石植物园爬山,劲松紧紧跟在后面。上山容易下山难,已怀着9个月身孕的徐瑾最后在五六个人的帮助下才终于安全翻山到了南普陀寺,惊魂未定的两人赶紧拜菩萨,怒气也早已烟消云散了,这算是两人斗气最厉害的一次,也让劲松记忆很深。现在两人想法不一样时,虽然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但吵完后会冷静地思考问题看看谁对谁错,但劲松会主动跟妻子道歉。
今年6月,在市残联、前埔北区社区的帮助下,劲风设计工作室开业了,这也是夫妻俩一直的梦想,他们一直渴望能搞一个经济实体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他们说,他们不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而要有一个大圈子,让全体聋人朋友都加入进来,还要让这个大圈子融入社会,让社会普遍接受他们,真正提高聋人的社会地位。
但是,做生意难,聋人做生意就更难。除了沟通上的困难,从没有做生意经验的他们不了解市场上的价格,别人的一个设计要几百元,而他只收几十元。有时钱收错了,有时忙就漏了个别客人的委托。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失去信心,他们说:“要想和正常人取得一样的成绩就得付出比他们多得多的努力!”劲松因为老板的挽留还要继续在原来的公司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搞设计,有时两人一起忙到夜里两三点,平常一些业务上的探讨就通过网络沟通。
为了帮助他们夫妻俩,劲松70多岁的父母和劲松的姐姐(也曾因药物致使听力受损)都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母亲负责一日三餐,父亲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开店门,有时徐瑾出去跑业务时,姐姐则帮着看店。
在他们的努力下,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们说:“虽然比起正常人我们的生意不算好,而且开店很难,但我们有信心一定要做下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