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蟠
介绍
李蟠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合,是明末弘光年问的拔贡,著有《忖庵诗集》。他幼承家训,年少聪颖,很早就显露出过人天赋,旧志载:“李蟠幼年聪慧,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干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三十六年(1679年)中进士。其殿试答卷《廷对制策》,与康熙皇帝的《策问》一问一答,遥为对应,满篇2000余字,文笔雄劲,气势磅礴,陈述治国要略,精深之至。其内容对军政、吏治、河防、靖务均有涉猎,且答对贴切,符合事理,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不乏真知灼见,并有独到见解。康熙皇帝大为赏识,钦点李蟠为一甲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人国史馆,篆修《大清—统志》,并为侍渎,有“天朝第一人物”之美誉。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命他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在主持考试期间,李蟠正直不阿,坚持以才取人,从应试的秀才中挑选出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其中鄂尔泰更是官至乾隆皇帝的总理大臣。但是,由于李蟠不循私贿,任才为贤,遭到一些落弟举子的中伤和嫉恨。又由于他清高亮节,不谙逢迎权贵,便有人蜚语中伤,散播谣言,说他在主考乡试中营私舞弊。此事传到康熙耳里,于是将他在乡试中点中的举人,内朝廷大臣主考,重新复试。复试结果,无一落榜,洗清污点。但孔尚任据闻写了《通天榜传奇》一剧,在京城宣播,—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李蟠终因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被流放沈阳,3年后蒙赐故里,仕途受到很大影响。此后终生未再做官。大约在李蟠死后80多年,曾任江苏巡抚、后任两广和两江总督的蒋攸 在为李蟠写的传中为李蟠澄史正名。
李蟠返乡后,终日吟诗作赋,自寻乐趣。但是,空有一腔热血和宏伟抱负,枉费满腹经纶和绝世才华,只因一时不白之冤而断送太好前程,渐渐消匿于政治舞台,虽然冤情昭雪。却已清白受污。无从转折。无奈之下,只有在诗词歌赋中小做文章。表达自己壮志末酬的惆怅。这种思想时常表现在他所写诗文的字里行间中,如《户部山探梅》:“空山多伴已多年,
独有寒梅伴我妍。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含苞带雨未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纸账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又有《白燕十首》,有句为“历尽红尘惊独白,冰操不改玉为依”;“千里奇毛夹雪来, —双款语问梅开”;“只缘羞作雷同相,遂尔翻成雪下吟”。作者借喻梅花州白燕,抒发自己积蓄已久的哀怨之情。今户部山南有状元府遗址,云龙山有其撰写的碑文。
李蟠的文章和墨迹非常出名,在当时倍受推祟,留有《偶然集》和《根庭文集》。《偶然集》已经失传。其后人辑录的《殿撰公诗文稿》亦毁于劫火。现流传诗文百余篇,今人有《李蟠诗文集》印行。李蟠手书多流落民间,遗墨《白燕十首》已镌成诗碑。嵌于徐州市彭园碑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