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
家庭背景
源乾曜来自相州(今邯郸)。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鲜卑政权南凉后裔,后来在北魏受封为陇西宣王的源贺。他的先祖后来在北周和隋朝为臣。源乾曜的祖父源师民在隋朝任刑部侍郎,父亲源直心则担任唐高宗的司刑太常伯,但因故(原因失载)被流配岭南而死。源乾曜不知何年通过了科举考试。
唐中宗、唐睿宗第二次登基年间
唐高宗之子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时(705年 - 710年),源乾曜任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他被认为是一位称职的官员,最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710年,中宗的弟弟相王、先前的唐睿宗李旦也再次登基。此时,有人提议废除公卿百官三九射礼。源乾曜引用孔子的话,反对废除。历史上并未记载睿宗是否采纳了他的意见,但不久他就被任为梁州(大约在今汉中)都督。
唐玄宗年间
712年,唐睿宗禅位给太子李隆基,后者即位为唐玄宗。玄宗在位早期的开元(713年 - 741年)年间,玄宗的堂兄、故章怀太子李贤之子邠王李守礼的属下官吏犯法,玄宗希望给邠王任命一位长史,玄宗近臣太常卿姜皎推荐源乾曜。玄宗召见源乾曜,深为他的才干和回答难题的能力所打动,于是任命他为邠王府长史、少府少监,很快又提升他为户部侍郎、御史中丞。最后,他被提拔为尚书左丞。
716年冬,源乾曜再一次被提升为黄门侍郎,授同紫微黄门三品,实际上相当于宰相。但玄宗更倚重身患疟疾的宰相姚崇。姚崇在长安没有官邸,在罔极寺办公,玄宗经常让源乾曜去那里咨询姚崇。据说当源乾曜提出的建议让玄宗满意时,玄宗总说:“这一定是姚崇的意思。”而当源乾曜提出的建议与玄宗不合时,玄宗则说:“你应该先去咨询姚崇。”但姚崇很快因为儿子们及亲信赵诲受贿事发而失宠,姚崇因此辞职,推荐宋璟接替自己。源乾曜拜相才两个月,就和姚崇一同丢了相位,由宋璟和苏颋替代。玄宗行幸东都洛阳时,任源乾曜为京兆尹管理长安。源乾曜任京兆尹三年,把长安管理得很好。一次,玄宗打猎时不慎放走了一只白鹰,命手下抓回。当源乾曜的手下发现白鹰时,它已经挂在荆棘丛里死了。这些手下害怕获罪,但源乾曜认为皇帝不会怪罪,即使怪罪,他自己也会一力承担,于是上表请罪。玄宗果然没有处罚源乾曜和他的手下。
720年,源乾曜再次任黄门侍郎、宰相,一同拜相的还有张嘉贞,取代了宋璟和苏颋。不久,他又任侍中。他上表指出有权势的官员的儿子和兄弟都在京城任职,迫使没有这层关系的初级官吏只能到边远地区任职,提议把这些官家的儿子、兄弟都遣离京城,并且要求把自己在京城任职的三个儿子中的两个也遣出京城。玄宗表扬了他,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每个官员家不得同时有三人在京城任职。
722年,玄宗采纳建议,敕宰相食实封三百户,源乾曜和张嘉贞成为首批受益者。
725年,玄宗采纳时任宰相的张说建议,准备封禅泰山,源乾曜不同意,从此与张说不合。726年,封禅结束,源乾曜任左丞相,同时仍任侍中。同年,张说被控受贿,玄宗命源乾曜等审理,最后张说虽然获得了宽大处理,但被剥夺了宰相位。
在和张嘉贞、张说共事期间,源乾曜往往处事谨慎,在重大问题上附和他们。722年,由于张嘉贞的提议,当年举荐源乾曜的姜皎被流放,源乾曜却不为他说话,因此广受批评。729年,他和李元纮、杜暹共事,李、杜政见不合,他也不作调停。这让玄宗对他们三人都不满,夏天,将他们一并罢相,改任裴光庭、宇文融,另一位宰相萧嵩留任。此后短期内,源乾曜仍任左丞相。秋天,他被任命为太子李鸿的属官太子少师,但因为官名犯了祖父源师民的讳,他坚持不肯就职,于是玄宗改太子少师为太子少傅。与此同时,宋璟任尚书右丞相,张说任左丞相,玄宗为他们三人举行了盛大的就职典礼,提供御膳房的饮食并奏乐,甚至亲自作诗赐给他们,并封源乾曜为安阳公。
731年,玄宗再次幸洛阳,此时的源乾曜已年老患病,无法随行,留在长安。冬天,源乾曜病逝,以礼安葬,赠幽州大都督。玄宗在洛阳南门为他举哀,辍朝两天以表哀悼。
诗词
名: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作者:源乾曜 朝代:唐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俎。彼美何壮哉,桓桓擅斯举。
声华振台阁,功德标文武。奉国知命轻,忘家以身许。
安人在勤恤,保大殚襟腑。此外无异言,同情报明主。
出处 全唐诗:卷107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