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缙
家世
王缙生于武则天年间的700年。他的家族本来自太原,但当时他却生活在河中。他的四世祖王儒贤、曾祖王知节、父亲王处廉都官至司马,祖父王胄则任协律郎。他至少有四个兄弟:兄长王维,弟弟王繟、王纮、王紞。
王缙年轻时好学,和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兄长王维都以文才闻名。他连中草泽、文辞清丽举两门特设科举考试。
早期朝官生涯
王缙中科举后,先后担任侍御史和武部员外郎。755年唐将安禄山叛乱,王缙被选为太原少尹,辅佐将领李光弼镇守太原。他的谋略为守城提供了很大帮助。在这场安史之乱期间,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在叛军建立的伪朝大燕担任官职。叛军大部平息后,王维遭到弹劾,将被处罚。王缙愿辞官换取兄长免罪。王维被免罪,但王缙被降了一阶。[2]
后来,王缙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又历任凤翔尹、秦陇州防御使、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太上皇唐玄宗于762年驾崩,王缙奉命起草《玄宗哀册文》,时人认为写得很好。后又改任兵部侍郎。同年,唐肃宗也驾崩。763年,大燕末代皇帝史朝义死,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唐代宗派王缙宣慰大燕先前占领的河北地区。764年,宰相刘晏和李岘被罢免,由王缙和杜鸿渐取代;王缙被任为黄门侍郎、太微宫使、弘文崇贤馆大学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拜相
同年,李光弼卒于河南诸道副元帅任上,代宗任王缙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前往洛阳代替李光弼,王缙不肯为侍中,代宗同意了,后又加王缙上柱国,兼东都留守。但766年,他已回到长安。当时当权宦官鱼朝恩执掌国子监,在一场关于《易经》的讲座上说,如果鼎(象征相权)不平衡,将会倾覆,以此激怒宰相王缙、元载。王缙发怒了,元载却冷静泰然,鱼朝恩对别人说:“发怒是常情,但还在笑的人却深不可测。”[3]767年,将军郭子仪来长安面圣,代宗让王缙、元载、鱼朝恩设宴款待他,可见此时王缙仍在长安。
768年,实质独立于朝廷的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被下属朱希彩、朱泚、朱滔所杀,代宗想重掌卢龙,派王缙赴任节度使。王缙到卢龙后,朱希彩表面极其尊敬他,但让士兵保持高度警惕,不让他真正接手卢龙。王缙知道自己无法从朱希彩手上夺取卢龙的控制权,停留数日即返回长安。朱希彩被任为留后,年末被任为节度使。同年,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卒,代宗派王缙前往太原接任,仍保有原职。769年,王缙请辞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代宗批准。王缙就任河东时,太原旧将王无纵、张奉璋以为王缙是文人,可以不遵其令。当年秋,王缙命他们率军去西面吐蕃边境抵御吐蕃入侵,张奉璋拖延不行,王无纵未经许可即重返太原。王缙将他们处决,从此将领不敢再违逆他了。770年,王缙回到长安。
当年,在协助代宗诛杀鱼朝恩后,元载成为朝廷上的首席宰相。王缙顺从元载,尽管王缙以自大闻名,元载也为之不快,但两人关系良好。京兆尹黎干意图批评元载为政。一次,他向王缙报告,王缙却侮辱他:“大人是南方的君子,怎么知道朝廷礼仪!”黎干是戎州人。
王缙及其兄弟们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缙根本不吃肉。妻子李氏死后,他把官邸搬到了宝应寺,以求为亡妻祈福。每当节度观察使入朝,王缙就请他们来宝应寺游玩,施加压力让他们捐助佛寺。王缙不仅影响了同为佛教徒的元载和杜鸿渐(于769年剃发、去世),也使代宗笃信佛教并深信只要如此,就能使唐朝无论遭受什么灾难都能免于覆亡。代宗下令僧尼免于刑罚,建立很多寺庙。由于皇帝和宰相带头,很多官员也都成为佛教徒,《旧唐书》将代宗朝缺乏政绩归咎于此。
777年,元载和王缙都已非常腐败,代宗虽然宽容,却也不快,当年命舅父左金吾大将军吴凑将他们逮捕,交由刘晏、李涵等五名官员讯问。元载被处决。王缙原本被赐自尽,但刘晏指出他所犯罪责不如元载,代宗于是免他一死,贬为括州刺史,后又迁处州刺史。
遭贬后
779年,王缙获封荣誉职位太子(李适)宾客,但不许回长安而是在洛阳就职。唐德宗继位不久,他即在782年初前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