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炎
简介
章炳炎(1893—1967年),男,楚剧小生。原名章得贵,艺名筱桂芬,杨店镇高兴人。
经历
塾读后学木工兼学花鼓戏。1914年与张银林等创汉口楚剧场,由花旦改唱小生成名。1922年与李百川搭班到上海,在“大世界”、“小世界”游艺场演出。抗日战争爆发,章多次参加劳军公演,胜利后,在汉口民乐剧院演出。建国后,在武汉市楚剧团任工会主席。他为楚剧的形成和发展曾与李百川等合作改革楚剧唱腔。1960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看过他演出。1964年与陈伯华演的《二度梅》曾拍成舞台艺术片。1967年病逝。[1]
艺术特色
身段俊秀,表演细腻、真实,扮儒雅风流人物楚楚动人。
代表剧目
有《百日缘》、《酒醉花魁》、《吕蒙正赶斋》、《碧玉簪》、《左维明巧断绣鞋案》等。
荣誉
曾被评为“武汉市劳动模范”、“防洪抢险二等功臣”、“优秀教师”等。
活动年表
1952年,农历壬辰年:武汉市楚剧团成立
在武汉市长李先念亲自关心和指示下,由武汉市文化部门将一批楚剧主要零散班子的艺人组织起来,以高月楼、沈云陔的班底为基础,成立了市辖的第一个国营楚剧团体。至此,武汉地区武汉市京剧团、武汉市汉剧团及武汉市楚剧团形成了武汉戏曲界“京、汉、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武汉市楚剧团禳聒了当时知名的老艺人如高月楼、沈云陔、章炳炎、陶古鹏、杨少华、黄楚材以及崭露头角的李雅樵、袁璧玉、关啸彬、熊剑啸、汪玲陔、张云侠、冯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养起来的优秀青年演员姜翠兰、吴昭娣、徐大树、荣明祥、张漪、肖毅勤等,阵容十分强大,同时。政府把汉口大众戏院划给楚剧团作为专演剧场。
武汉市楚剧团的成立,标志着楚剧在湖北武汉的鼎盛、辉煌时期的开始,后来直至文革前,其红直掩京、汉两剧,加上后来全市成立的各区属民营的如光明、桥口、汉阳、武昌等20多个中、小楚剧团(队),楚剧从此拥有了武汉地区最大的观众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