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绀弩
生平年表
聂绀弩
1903年1月28日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城。县立高小毕业。
1922年任国民党讨伐北洋军阀之“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秘书处文书,同年到吉隆坡任运怀义学教员〔小学〕。
1923年任缅甸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编辑。
1924年考入广州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任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官。
东征胜利后,1927年回广州考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回国。
1928年在南京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与周颖结为夫妇。
聂绀弩
1931年《“九一八”报》副刊《动向》,得识鲁迅。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任新四军文化委员会兼秘书、编辑军部刊物《抗敌》的文艺部分。
1939年任浙江省委刊物《文化战士》主编。
1940年任桂林《力报》副刊《新垦地》《野草》编辑。
1945年、1946年任重庆《商务日报》、《新民报》副刊编辑,西南学院教授。
建国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55年 年因“胡风事件”牵连受到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送北大荒劳动。
1960年年回北京,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同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25日以“现行反革命罪”关押,1974年由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为无期徒刑。
1976年10月获释。
1979年3月10日由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撤消原判,宣告无罪。4月7日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改正错划右派,恢复级别、工资、名誉。恢复党籍,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第三届理事、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放浪形骸
聂绀弩落拓不羁,我行我素,不拘小节,周恩来说过他是“大自由主义者”。当年《申报》的《自由谈》上,有两个人的杂文与鲁迅神似,一是刻意学鲁的唐,一是随意为之的聂绀弩,他被认为是鲁迅之后的杂文第一人。晚年,聂绀弩运交华盖后又写起旧体诗来,古怪而又美妙,实为文坛一绝,堪称“中国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
有人说,若论武略,聂绀弩可以为将;如论文才,他可以为相。单看一看他青年时代的传奇生涯,这一判断就不为过了。
聂绀弩出生于湖北京山县城关镇,在读高小时就以作文闻名,同学们戏赠“聂贤人”这一雅号。高小毕业后,因家贫失学在家,但他仍攻读不辍,并将自己的习作寄到汉口的《大晚报》,且时有刊用。
1920年,在上海国民党总部工作的孙铁人在《大晚报》上读到他昔日的学生聂绀弩的诗作,大为惊异,马上致信报社总编、好友胡石庵:此生颇有文才,但尚需开拓视野,这样才不致埋没乡间,并邀请聂绀弩去上海。
次年,聂绀弩摆脱家庭的束缚,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就读。1922年,由孙铁人介绍,他加入了国民党,不久被介绍给福建泉州国民革命军“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做司书;1923年,他又南下马来西亚当小学教员,后又到缅甸做《觉民日报》等报编辑;1924年又由孙铁人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在这里,他与周恩来结识;1925年,聂绀弩参加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在彭湃主办的“海丰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教官。东征胜利后,他又回到黄埔学习;1926年初,从黄埔毕业后,他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邓小平、伍修权等都是他的同学。
大革命失败,对聂绀弩震动很大,他曾表示要加入共产党。回国后,他先任国民党中宣部总干事,又任南京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以后又兼任《新京日报》副刊《雨花》编辑兼撰稿人。“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因此被迫逃亡日本,在日本被关进监狱几个月后被驱逐出境。1933年7月,他回到上海,立即加入左联,从此投身到更为进步的文化斗争中来。
从日本回到上海后,聂绀弩就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并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1934年3月,聂绀弩受聘国民党汪精卫改组派控制的《中华日报》。当时,汪精卫与蒋介石有冲突,所以报纸时有攻击蒋介石的言论,聂绀弩趁机在该报创办副刊《动向》,成为进步作家继《申报》的《自由谈》之后的又一重要阵地,在反文化围剿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鲁迅给予了聂绀弩积极的支持。鲁迅后来将他1934年的杂文编为《花边文学》,共61篇,其中载于《动向》的就有22篇。
自题楹联
中年多隐痛;
垂老谈虚名。
——自况自题
鬼话三千天下笑;
聂绀弩晚年
人生七十号间逢。
——山西省稷山看守所内自嘲
聂绀弩在山西省稷山看守所的4年时光,寂寞中也有快慰,冷冽中亦有温暖。同号同铺的小李,不但照顾他的生活,还一起读马列,小李每有所悟,聂绀弩会惊喜异常。聂绀弩搞不懂马克思论述的“级差地租形式”,小李便给老人补习数学知识。潜心于理论不光为打发时间,更重要的是聂绀弩想以此验证自己的人生观。另一个同号的囚犯,是一个叫包于轨的人。他与聂绀弩是共用一副手铐押赴稷山的,故聂绀弩有“相依相靠相狼狈”的诗句相戏,相赠。此联豁达、诙谐至此,令人击节。这个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的包于轨先生,博学多识,通文史,精诗词,尤擅对联,曾在王府井画店举办个人书法展览。聂绀弩对他的学问佩服的不得了,称他是活字典。监狱不得高声喧哗,聂绀弩又有些“耳背”,所以俩人经常交头接耳,“鬼话”连篇,用同心之言彼此抚慰受伤的筋骨、受辱的心。后来包于轨病死看守所,草葬于狱内空地。这令聂绀弩哀痛不已。
江湖水阔吾犹念;
桃李无言下自蹊。
——任桂林《力报》副刊《新垦地》、《野草》编辑时怀念作家梁羽生中学老师胡伍禾
嗜好棋艺
聂绀弩,当代奇人。才华盖世,命运坎坷。业余爱好下围棋,如痴如迷。1947年,他逃脱“重庆六一大搜捕”,被党
中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
派到香港主编《文汇报》,做了大量的文化统战工作,写出了无数诗歌、小说、杂文佳作。业余常与现代武侠小说名家——当时在《大公报》工作的梁羽生对弈。一上“战场”便杀得难分难解,从午至夜不停息。有时,甚至中断了他每天必写的时事评论。害怕埋怨指责,悄悄与梁签订“保密同盟”。后来真情泄露,传为笑谈。解放后,梁羽生夫妇来北京度蜜月。梁、聂两人一见,战火重燃,杀得昏天黑地,只苦了新娘子,孤孤零零在旅馆守空房。一年冬天,他乘车去中南海下棋,鏖战急,深夜不返,忘却司机还在等候。他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时,室内残局常有。每逢节假日,常与在总工会工作的“老战支”金满成在楸枰上拼死拼活,待胜负分晓之时,已是通行车停班之际,无可奈何徒步由东而西,穿过北京半条城回府,还乐在其中,不以为苦。浩劫中,冤冤枉枉被囚禁山西稷山看守所时,旧习难改,伙同铁窗同好,撕格子布衬衣做棋盘,省下难以到口的米饭,千方百计弄来蓝墨水,制成世上唯一、仅有的“饭棋”。难友们互相掩护,背着看守大过棋瘾。可恶的尖嘴客,不体谅他的苦衷,忍偷棋子当了隔夜粮。聂绀弩伤心之余,炉灶另起,辛辛苦苦捏泥成团晒干做出泥棋,妄图用此暂解忧排愤。谁知突遇查监,“人脏”俱获,泥棋又粉身碎骨在“文化大革命”者的铁蹄下。
生平轶闻
聂绀弩对古典名著有极深的造诣,黄苗子为其书房题斋额:三红金水之斋,意思是:“三国红楼金瓶水浒之斋”。“文革”开始,这斋额首先受到冲击。一天,几个戴着红袖章的造反派来到聂府,指着那斋额问什么意思。毫无准备的聂绀弩急中生智,回答说:“思想红、路线红、生活红,谓之三红;‘金’是红宝书上面的烫金字;‘水’是旗手江青姓的偏旁,因为尊敬,所以不敢直接写出来。”几句话说得来人目瞪口呆,但还是一把撕碎斋额骂道:“你是什么人,你也配!”斋额被毁后,聂绀弩特意跑到黄苗子处报告前后经过,然后说:“将来你另外给我写幅大的,我给你裱好再挂上。他们还没有抄掉我的钱,我有钱,几时我请你吃饭。”
名人婚姻
聂的妻子周颖,原名之芹,11岁时因不堪后母之威,随姐姐周之濂自河北南宫老家到天津念书。周之濂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贞等都是觉悟社最早的成员。周颖后来回忆说:“我因年幼,便成了觉悟社的小妹妹、小社友。周恩来、郭隆贞因闹学潮被反动当局拘捕后,我就成了替他们送牢饭、传递消息的‘小交通’”。
聂绀弩在黄埔军校结识周恩来总理
周颖1926年自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考取了国民党政府以培养各级各部门骨干 为宗旨的中央党务学校(后改为中央政治学校)。周讲一口流利的国语,胆子又大,学校让她担任第一学习组组长。
那时,学校每个学习组配有一名训育员,这些人多系自莫斯科留学归来的干部,聂绀弩恰安排在周颖所在的小组。当这位热情又好学的姑娘第一次看到一身西装革履的聂绀弩时,先是眼睛一亮,随后那颗少女的心加快了跳动的节奏。周颖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看到他,就有一种异样的好感。我每次给训育处写汇报,都把他写得像一朵花似的好。”训育处主事者似乎知道周颖小组长的心思,又派聂绀弩到第一小组辅导了两三次,最后终于正式聘任聂为小组训育员。
聂被聘为周颖所在小组训育员后,周颖一有空就往训育处跑,目的是想多看聂一眼,能多与聂讲几句话。可是,聂就是不理她,其他训育员还以为周在追求他们呢!
这时,一位女同学给周介绍了一位姓赵的男友。赵君也是搞文学的,为人和善热情,对周一见钟情,常送她一些小礼品。赵与聂恰是好朋友,他找周时,常拉聂相伴,冲着聂,周也乐意与赵交往。
转眼到了寒假,学生须离校,周只得住到一个朋友家。整整一个假期,周时刻思念着聂,每天算计着开学的日期。
返校第一天晚饭后,周在校门口巧遇刚自上海回南京的聂。听说聂未吃晚饭,周灵机一动说:“我也没吃呢,我跟您一起吃吧!”两人来到鼓楼附近一家小饭馆,边吃边聊一阵后,周直截了当地说:“我喜欢你!”“啊!”聂一惊后再不说话。“咱们到玄武湖走走吧!”饭后,周又主动提议。“好!”聂的回答仍是一个字。
第二天,聂在书店买了一本名为《灰色马》的小说送给赵某。书的大意是: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常拉好友作伴去会她,结果女友却爱上了追求者的同伴。赵从此不再追周,但和聂仍是好朋友。
不久,师生之恋终于暴露,好在此时聂已调中央通讯社工作,两人在校外自由来往,也就无人干涉了。
一次,周按预约在一家茶馆等聂,谁知翘首以盼一个多小时,仍不见聂的身影。正在周坐立不安之际,聂的一位同事进来故意开玩笑说:“你还等老聂呀,别等啦,他现在正和一位女士谈心呢!”周一听气坏了,拔腿冲出茶馆,登上去北京的火车心想:再也不见聂绀弩了!谁知,聂第二天即追到北京,在周的姐姐家找到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恋人重逢倍感亲切。第三天,两人返回南京途中,即商量尽快结婚,不过这次是聂首先提出来的。
回到南京,还是在鼓楼附近那家小饭馆,诸多友人为这对恋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著作目录
邂逅(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
聂绀弩在旧体诗上很有造诣
语言?文字?思想(论文集)1937,上海大风书店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杂文集)1848,上海潮锋出版社
夜戏(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风尘(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历史的奥秘(杂文集)1941,文献
蛇与塔(杂文集)1941,文献
早醒记(杂文集)1942,桂林远方书店
婵娟(剧本、小说杂文集)1943,桂林文化供应社
姐姐(小说)1946,桂林远方书店
研究者称聂绀弩“武可为将、文可入相”
沉吟(散文集)1948,桂林文化供应社
天亮了(剧本、小说集)1949,香港人间书屋
两条路(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元旦(诗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二鸦杂文(杂文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血书(杂文集)199,群益
巨象(散文集)1949,上海学习出版社
小鬼凤儿(剧本)1949,新群
海外奇谈(杂文集)1950,香港求实出版社
寸磔纸老虎(杂文集)1951,香港求实出版社
聂绀弩的杂文同样出色
绀弩杂文集 1955,人文
绀弩小说集 1981,湖南人民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1981,古籍
聂绀弩杂文集 1981,三联
三草(旧体诗集)1981,香港野草出版社
绀弩散文(散文集)1981,人文
散宜生诗(旧体诗集)1982,人文
高山仰止(鲁迅论专集)1984,人文
脚印(回忆专集)1986,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