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
建置区划
范镇始建于明,以范氏得名范家庄,后逐渐形成集镇,遂为范镇。镇境,1912年分属泰安县好义区和兴仁区。1928年分属第四、第五区。抗日战争时期属泰北行署祝北区。1945年分属祝山区、栗林区、角峪区。1946年建范镇区。1957年建范镇乡。1958年建范镇公社。1984年建范镇办事处。1985年建范镇。镇以政府驻地村得名。1999年,全镇辖范东、范西、唐北、员北、田庄、谷庄、岔河、沟头、大王、临溪、付庄、吴庄、前杨、后杨、孟庄、马庄、店子、东张、张梭、倪庄、杨梭、谢台、王台、戚台、江庄、崔官、施庄、上卜东、孙卜东、刘卜东、郑寨子、贾寨子、张寨子、刘寨子、于家河、大辛、东辛、籽粒、兴隆39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
基本介绍
境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南部有牟汶河,西部、北部有瀛汶河环绕,济临公路、泰莱路、0九路、泰莱高速公路、辛大铁路横贯其中,泰莱高速公路下道口坐落在范镇驻地,连接京沪路、京福路及博莱高速公路。
范镇地处泰莱平原中部,位于泰安市与莱芜市接壤处。总面积68.5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辖4个管区,39个行政村。全镇四面环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建有占地1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1处,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建有占地8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全镇冬暖式大棚超过3000多个;全镇种植大蒜2万亩、生姜1万亩,农经比例达到3:7。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建有工业园区1处,园区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6亿元,2000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园”,园区现有企业32家,其中泰安复发中记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泰山史宾莎涂料有限公司、第一山毛纺织有限公司、泰安维海太阳能公司、泰安鲁普耐特塑料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8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650元。
经济状况
范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工业立镇、强镇富民”战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已成为岱岳经济强镇,和谐、富裕、文明的新范镇正在崛起。2007年全镇GDP总量达到8.98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25%、20%;2007年完成民营企业营业收入19.6万元,年均增长25%;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4亿元,年均增长3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年均增长28.7%;完成外经外贸出口交货值326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9万美元;招商引资合同引资额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3亿元,引进无偿资金1000余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19元,同比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先后被评为泰安市“五个好”党委、泰安市文明乡镇、泰安市敬老院建设先进单位、泰安市村村通公路先进单位、泰安市街道工会示范乡镇、泰安市农业“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先进单位、岱岳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岱岳区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岱岳区实施“村村富”工程先进单位、岱岳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岱岳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农业发展
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生姜、大蒜、有机蔬菜、奶牛、桑蚕五大农业产业支柱,着力发展农产品仓储、冷藏、深加工企业,全镇已建成复发中记公司、丁丁食品公司、弘泰洋食品公司、华源冷藏厂、等农字号项目12处,年蔬菜储存加工能力突破3万吨。
积极策划、申报、实施农业开发项目。先后实施了镇北万亩农业开发项目、优质小麦良种基地项目、辛店片3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埠东岭扬水站改造项目、埠东岭万亩土地综合开发项目。
工业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全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学化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先后引进复发中记、史宾莎涂料、东南彩印、奥奇重工、联合化工、丰隆毛纺织、中泰服装、鲁普耐特、裕源、双锴机械、天光太阳能等国内、外企业30余家,其中有新加坡、加拿大独资企业,中英、中美、中韩等合资企业,高科技化工项目以及太阳能等项目。
地方名吃
范镇烧饼
范镇烧饼最早叫:“徐家烧饼”,曾奉乾隆帝旨,做烧饼,博得皇帝赞誉,御笔题写了匾额,从此名声大振。再后来,山东巡抚丁宝桢又撰文大肆渲染,“徐家烧饼,以火烤之,火有向上之焰,有升迁兴旺之意;其形圆,有团圆圆满之说;其层数厚道,且有心多智多之讲;其香浓,以示名闻四方矣。简之,徐家烧饼是瑞祥之面食也。”这个巡抚是个地道的美食家,宫爆鸡丁的首创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借着他的褒誉,范镇烧饼名声更响了。一直到抗日战争时,因徐家传人不给日本人做烧饼,日本人便把徐家所有店铺房屋化为灰烬,同时烧了历代皇帝、王公大臣所赐的几十幅题字。解放后,徐家后人又重新经营,舒同先生视察泰安,听了这些事情,便题书:“范镇烧饼”,赠予徐家后人。从此,范镇烧饼得以确立,并绵延至今。
社会事业发展
投资新建了范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梭村中心小学教学楼的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95%以上,报销医药费185余万元,受益群众7.8万多人次。新建了镇敬老院,广播电视进一步普及,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双拥共建、档案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特色村屯
孟家庄村
孟家庄村位于世界名山泰山东鹿,泰莱平原中部,北靠泰莱高速路,辛泰铁路,西傍大汶河支流赢汶河,东部是范镇省级工业园区,南部有大汶河支流牟汶河,全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气候怡人,素有金梭村银台头不如孟家庄的家前头之美称.因古时孟姓建村,故称孟家庄村.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150亩,427户,1508人。农业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有春天的菠菜,夏天的大蒜,土豆,豆角,秋天的白菜,黄瓜,西红柿,冬天的蒜黄及温室大棚内的各种越冬蔬菜,2004年与泰安亚西亚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成520亩国际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全村现有企业7家,主要以食品加工为主,产品有24个系列60多种品种,主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及各知名超市,还有气钉制造,水泥制品.机械维修等企业及餐饮,运输,日用百货,服装,机床,建筑等个体经营户多家.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人均纯收入4491元。
孟家庄村紧靠镇主要干道员王路,村村通客车每日往返6趟在村头设点载客停车,全村现有客货轿车30多辆,现有变压器总装机容量500千瓦,线路覆盖全村所有农田,企业及村民生活用电,全村现有机井34眼,平均30亩地1眼机井,并全部实现电力灌溉。
江西瑞昌市范镇
概述
范镇位于瑞昌市以南,全镇1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人口33000人,劳动人数18000人。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近靠市区,东与九江县相连,南通德安县。省道瑞南线穿境而过,为武宁,修水等县通住九江必经之路。镇政府驻地范家镇,距市区17公里。40米宽的沿河大道路面全部水泥硬化,人行道铺设彩色道板,商铺林立,现有居民2600多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中心。规划集镇:按现代集镇建设要求,以范家铺为中心连接港下刘、楼下曾、蔡家铺等自然村,形成“一河两岸”的集镇格局。规划出生活区、工业区、文教区、行政区。
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扼去九江、瑞昌、德安、武宁四县之咽喉,在远古时期就有瑞邑通往豫章之捷径“老鸦尖古道”,现有瑞南省道干线东西横贯镇境十余公路;另有两条“丫”形县界公路经九源直通九江涌泉和经高泉直通德安塘山,村村水泥乡道与三条主干公路互连成网,交通十分便捷。
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南以幕阜山支脉分水与九江县、德安县为界,北以幕阜山余脉与高丰镇依山为邻,东接桂林办事处,西与横港镇山水相连,阡陌相望。境内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0座,大小山塘500多座。九源河、高泉河、横港河三条支流汇于高湖堰,流经11个村。
范镇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溪河密布,沟壑纵横,从横港大坳村罗汉洞发脉的古湓水流到这里与高泉河、九源河相汇而更名为“瀼河”,经洪岭注入湓城大圹满头林与乌石河汇为古“瀼溪”,今“长河”之源头,流经九江西,北入长江。境内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十座,大小山塘五百余座。九源河、高泉河、横港河三条支流汇于高湖堰,流经十一个村。沿河两岸田陌纵横交错,土质肥沃,形成了九都源,良田畈,东山畈,源源畈、八都畈五个二千亩以上的地片良田,以“三万”(万亩优质稻、万亩苎麻、万亩香樟)大镇享誉赣西北;丰富的松杉竹木和有烟煤资源在长江中下游小有名气;农特水产中的绿色稻米、鲜活龙虾、茶叶、柑桔、薪炭远近闻名。日产一千吨的自来水厂和180KW的变电设施,为集镇的快速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沿革
范镇之名,因驻地范姓居多,商铺兴起,逐渐形成集镇而得名范镇。据《瑞昌县地名志》记载:这里在古代称之“筒车港”,以产竹制水力筒车灌田而得名;明又称“宅前市”。明永乐年间范文敏由洪岭尹范垄迁来,人丁兴旺,繁衍至清代范姓居多,遂更名“范家铺”。当时,农贸繁荣,双合长街鳞次栉比,水榭凉亭沿瀼河而建,抗战时期为日寇所毁。解放后始称范镇。范镇解放初属下南区,一九五八年成立范镇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扩社并队,合良田、九源、洪岭公社,及莫家公社的长春大队,组建范镇人民公社;一九七二年社队规模调整,九源、洪岭两公社分出恢复原设置;一九八四年范镇人民公社更名为范镇乡,规模至二00五年未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范镇乡更名为范镇。二00六年原九源乡并入范镇管理。
经济状况
沿河两岸田陌纵横交错,土质肥沃,形成了九都源,良田畈,东山畈,源源畈、八都畈五个2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水田面积16000多亩,山地面积18000多亩,山林面积110000多亩,形成了“万亩优质稻基地”、“万亩苎麻基地”、“万亩香樟基地”、“小山竹基地”、“优质水果基地”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建成了一个“水稻高科技种植示范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气候环境被江西省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水稻)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方解石、红砂岩、原煤等,极具开采价值。
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以基础建设为载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捷的通信、邮政服务,便捷的道路交通、日益进步的供电、供水事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形成了商贸流通、农副产品加工、矿山资源开发、建材加工等为主导的多元产业结构。
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全镇建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完备的教学网点,小学在校学生3000多人,中学在校学生1300多人,范镇中学在全市农村中学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中考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市农村中学第一名。
已建成中心卫生院1座,乡级卫生院1座,农村医疗卫生所13所,医疗设施全面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完善,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
编辑本段
人物范镇
[公元一oo七年至一o八七年]字景仁,华阳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年八十一岁。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为长啸公。卒,谥忠文。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88年。《宋史》卷三三七有范镇传。 薛奎在蜀地任职时,十分赏识范镇,让他与自己的子弟一起讲学读书。薛奎回到朝廷时,就把范镇一起带到朝廷,并说自己得到一个伟人,“当以文学名世”。 范镇参加科举考试,礼部取为第一。不久调任新安主簿,很快被西京留守宋绶介绍到国子监任东监直讲。后超授直秘阁、判吏部南曹,开封府推官,提升为起居舍人、知谏院,在任期间,上疏皇帝裁减冗官冗员、节省经费。 嘉初年,仁宗皇帝在位三十五年而没有继嗣。恰在这时,仁宗突然得病,朝野上下都十分关注,但没有一个人敢上章奏事。范镇认为天下没有建立后嗣更大的事了,于是上疏建议立嗣,连续十九次,待命百余日。朝廷因此罢去其知谏院的职务,改任集贤殿修撰。但后来朝廷不是采纳范镇的建议,立后来的英宗为太子。
英宗继位后,范镇升任翰林学士。中书省建议追尊濮王(英宗生文)为皇帝,当时朝廷有不同意见。范镇任职太堂寺,率领部下上疏反对追尊濮王,改任侍读学士。第二年,又出知陈州。神宗即位后,范镇又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当时,王安石正进行变法改制,实行了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范镇站在司马光等人的立场上,竭力反对新法,曾五次上疏反对新法,在疏中指斥王安石以喜怒为赏罚,“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王安石看到奏疏,十分气愤,连手都颤抖了,亲自起草诏书,痛斥范镇。范镇便以户部侍郎的官职致仕退休。范镇临行前上表谢恩,仍坚持己议,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神宗“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退休后,苏轼前往祝贺,说“公虽退,而名益重矣!”范镇十分难过,认为“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整天与宾客一起饮酒赋诗。 哲宗即位后,韩维上书皇帝起用范镇,于是拜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起提举中太一宫兼侍读,又想让范镇任门下侍郎,因固辞得免,改提举崇福宫。不久,又以银青光禄大夫再次致仕,封蜀郡公。元丰四年,范镇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赠谥忠文。 范镇与司马光相得甚欢,议论如出一口,而且约定生则之为作传,死则之为作铭。后来,司马光为范镇作传;司马光死后,范镇为司马光作墓志铭。史书记载范镇清白坦荡,待人以诚,恭俭慎默,从不褒贬评论他人。遇到重大问题时镇静从容,态度柔和而语气庄严,即使在皇帝面前也能坚持己见。《东斋记事》共六卷,《宋史·艺文志》记作十二卷,马端临《文献通考》记作十卷,但上达两个本子早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中所收条目,分类编辑,共为五卷,再加上江少虞《事实类苑》、曾忄造《类说》中的有关条目,总计有六卷。中华书局1980年9月出有汝沛点校的《东斋记事》五卷及附录。
范镇与司马光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又与司马光反复讨论诘难,书信往返数万言。他们从前在秘阁任职时,只是在议论乐律方面见解不同时,就用下棋来决胜负。司马光(字君实)没有取胜。过了二十年,司马光在西京洛阳。范镇去看他,别的书都不带,只带从前讨论过的八篇乐论。他们争论的问题好几天都没有解决,又以投壶来决胜负。这次范镇没有取胜。司马光高兴地说:“大乐(即太乐,掌使乐人之官)还魂了!他们二位讨论乐律为什么以下棋、投壶这类游戏作为结束呢?这是为了平息自以为是的傲气。这种傲气很难平息,只有虚心才能看清道理。如果争论激烈,用词尖锐,则宜暂时停止,稍待双方心平气和下来,这样是非就会自己明白。所以,人们只知道用言语来进行的辩论,而不知道不用言语的辩论才是最好的辩论。如果有人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以为它是攻不破的,那么有智慧的人代代都会出现,就留待后人去评说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