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
个人概述
谢灵运
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文学成就
有关谢朓诗集
谢朓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十二卷,《谢朓逸集》一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
谢朓
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他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等。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他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和徐都曹出新林渚》、《治宅》,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想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什,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谢朓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铺张,注重抒情;到了齐梁,由于声律的运用,便逐渐向骈赋过渡。谢□写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谢□还写了一些诸如表章□启一类散文,如《文选》所录《拜中军记室辞随王□》一文,“不悟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渤□方春,旅翮先谢。清切藩房,寂寥旧荜,轻舟反溯,吊影独留。白云在天,龙门不见,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归于春渚;朱邸方开,效蓬心于秋实”,情见乎辞,文情并茂。再如《齐海陵王墓志铭》“风摇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晓夜何长”,也很富于诗情画意。
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沈约《伤谢□》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最为人称道的有“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个人评价
谢朓是永明诗人的代表,在当世就享有盛名。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吟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这是对谢朓诗歌的最恰当的评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图
萧衍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名重一时的刘孝绰也很推崇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文章》篇)。
他关于声律对仗和写景状物的技巧,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杜甫说“谢朓每诗篇堪诵”(《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经常提起谢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可见李白对于谢朓的倾倒,所以清人王士□《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朓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朓)”。
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1]
代表作品
代表作: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竟陵八友
陈郡谢氏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风格。谢朓秉承家风,“善草隶,长五言”,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永明年间,谢朓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8人并称“竟陵八友”。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在“八友”中,他的成就最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