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湘
人物生平
赵湘 (九五九~九九三),字叔靈,祖籍南陽(《南陽集》卷一《後感知賦序》),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據《宋詩紀事》卷五)。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授廬江尉。四年卒,年三十三(《景文集》卷四五《南陽集序》)。其后以孙赵抃贵,追赠司徒。
著作
趙湘之文扫除排俗,有孙、李遗风。有集十二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等書輯成六卷。事見《南陽集》卷五《釋奠紀》。
趙湘詩风骨苍秀,以武英殿聚珍版《南陽集》爲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同治十三年江西書局覆刻武英殿本(簡稱殿本)。底本較四庫本增《春夕偶作》(《宋文鑑》)、《剡中唐郎中所居》(《剡錄》)、《贈水墨巒上人》、《贈張處士》(《瀛奎律髓》)、《秋夜集李式西齋》(《文翰類選》)、《別耶溪諸叔》(《雲門集》)六首。底本卷三之七絕五首,又見韓維《南陽集》卷一四,今刪歸存目。另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有《答聖俞設鱠示客》一首,卷三有帖子詞二十七首,及從《嚴陵集》等書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共有詩155首.
宋史.列傳第六十二 赵湘傳
赵湘,字巨源,华州人。进士甲科,历彰武、永兴、昭武三军节度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新繁县。以吏最,命知商州,徙陇州、兴元府,再迁太常博士。上《补政忠言》十篇,召判宗正寺,赐白金二百两。久之,上书言:“元德李太后母育圣躬,请祔太宗庙室。”后用其说。册赵德明,假尚书礼部员外郎,为官告副使。 擢殿中侍御史,权判三司勾院,上言:“汉章帝以《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鞫狱断刑之政,遂定令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今季冬诞圣之月而决大辟不废。愿诏有司,自仲冬留大辟弗决,俟孟春临轩阅视,情可矜恻者贷之,他论如法。”真宗曰:“此固善矣,然虑系囚益淹久,吏或因缘为奸尔。”湘又上书请封禅。未几,命管勾南宫北宅事。东封泰山,为东京留守推官,礼成,迁侍御史。升州火,命湘往致祠,兼问民疾苦。还言转运使刘炤弛职不按部,知洪州马景病不任事,皆罢黜之。 纠察刑狱,改尚书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湘又言:“旧制文武常参官日趋朝,并赴待漏院俟禁门辟,今则辰漏上始放外朝,故朝者多后时乃入。望敕正衙门主者察晚至,以惩其慢。若风雨寒暑托病不朝者罪之。”时帝亲制五箴以自儆,湘因言:“宗室风化所本,宜有以训厉,愿特制铭以赐南北邸。”帝悦,为制宗室座右铭,赐宁王元偓以下并及湘,且谕之曰:“卿宗姓也,故赐卿。” 祀汾阴,为考制度副使,请如《周官》置土训,录所过州县山川与俗好恶,日上奏御。兼判宗正寺。历三司户部、度支副使。祀太清宫,管勾留司三司事。为盐铁副使,再迁工部郎中、直昭文馆,出知河南府,徙河中府,为京西转运使。又徙凤翔府、延州,迁太常少卿、知襄州。又知应天府,进右谏议大夫,复知河南,为集贤院学士,以疾徙虢州,卒 。
赵湘作品欣赏
赵湘:赠水墨峦上人
讲余题小笔,深院竹修修。
试墨应磨岁,思山忽写秋。
静曾穷鹤趣,高亦近诗流。
更拟缘清思,和云状沃洲①。
①沃洲:山名,在今浙江新昌县东,晋代高僧支遁曾居于此。
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善画的僧人。虽然善画,毕竟是余事,还是应以参究佛理为主,所以只是在讲经之余才拿起画笔。说是“小笔”,固然点出此僧喜画小景,同时也可看出,绘画确是他的余事。次句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居处茂竹修修,以见环境之清幽,也可理解为画的内容是茂竹修修,以见精神寄托和追求。“试墨”句写出了他的专注和投入,表现他在绘画中消磨了许多岁月。虽用心甚苦,但写得太费力,也嫌拙晦了些,所以尽管作了认真的锤炼,却与通篇的清灵之气不能水乳交融。“思山”句却有思致,将虚与实、物与我结合在一起。而且,思山之时,画面上表现的是秋,而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僧人清寂的本色。所以下面就以“静曾穷鹤趣”来进一步写其本色,而既然在古典美学上诗画相通,因而又顺带一笔,称道其亦富诗才。末联上承“思山”句,以向往支遁隐居的沃洲山作结,一方面使人了解他的画的主要意蕴何在,另一方面也是突出他的身分。
中国的僧人多在文艺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善诗者固不待言,其他尚有善弹琴者,如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有善吹奏乐者,如薛涛《听僧吹芦管》:“晚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时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此诗言善画者,也是一类。另外,从绘画的角度看,唐代重金碧山水,宋代重水墨写意。就表达个人情愫,娱情乐志的功能而言,后者或许更能与僧人获得共鸣。赵湘笔下的这位善水墨的峦上人,是否可以说是得此先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