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才
简介
辨才,俗姓袁,唐越州山阴人,梁司空袁昂玄孙,出家居越州永欣寺,擅琴棋书画。初,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藏于七世孙僧智永处。智永圆寂前传给辨才,辨才凿梁贮藏,爱惜倍至。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真迹,屡求不得而必欲得之,曾召辨才面问再四,辨才均以亡佚对。后为萧翼设计骗走,献给唐太宗。贞观中(627~649)太宗诏召赴京做道场,不久放归,年八十尚临兰亭。今绍兴县平水云门寺(即永欣寺)尚有辨才塔遗址。《嘉泰会稽志》等有载。
相关记载
兰亭洗梦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古民俗中的“祓禊”节。会稽山阴城里的高雅之士,不能免俗地汇集在兰亭之地,不经意间勾画出一段让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墨华传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祓禊”后,酒酣面热的王羲之心潮难平,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条幅:“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
在连绵秋雨中,我们前往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绍兴,不仅是在悠悠的乌篷船中叩访水色交错的江南名城,更重要的是体味弥漫在兰亭这片土地上的风骨。
绍兴城外兰渚山下,用碎石范成宛如折带的“曲水流觞”溪边,我端坐在圃团之上。茂林修竹依旧,但我知道,这条窄缓的溪水已不再是原来的故地了。
兰亭一直迁徙。宋之兰亭,距此二里之遥,明万历后遭废弃。今之兰亭,是前清地方官员为供康熙帝游览,在兰渚山下特地营造出来的。袁中郎曾骂过这样的曲水:“古流觞之地,当依山依涧,今竟于平地砌小渠为之,俗儒之不解事如此哉!”
“风月足清游,曲水流觞思往事;春秋多佳日,崇山峻岭仰前贤”。我坚信有一条捷径能够飞到旧日的梦中,在岁月里没有翅膀照样飞翔。当我非常俗气地在曲水中放逐了一枚秋叶,古代士大夫生活就这样亦被我老调重弹。我仿佛跨越千年,看到了那群贤人构成的历史画卷。
这或许是魏晋名士最意韵的一次雅集了。谢安,诗仙李白心中的偶像;孙绰,“掷地有声”成语的缔造者;还有王羲之及七岁的献之等共41位雅士。他们在曲水岸边,流觞传志饮酒赋诗,并约定若做不出诗来,罚酒一壶。据说,献之被罚酒两壶,不是因自己才华不济,而是,看到有的雅士被罚,献之觉得自己若做出诗来令他们太没有面子了。
在“曲水流觞”图前,身边的导游问道,谁知道这群人中哪一个是王羲之?
自以为聪明的我,一时竟哑然。忽然,同行的哈尔滨杨洁女士,指着人群中心身穿红袍的儒士,“他就是”。
是呀,就应当是他。仿佛是上苍的神来之笔,写意了我们今秋的偶然相遇,让我出乎意料,心跳不已。一身红袍显示出你的襟怀坦荡,一缕长髯飘逸出你的仙风道骨,无处不超脱出你的卓而不凡。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才能“袒胸露腹”在东床。蓦然回首,你我认识已过千年。
神来之笔的《兰亭序》,当有着离奇的命运。
数百年眨眼就过去了,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有人把唐太宗获取《兰亭序》的过程说为“智得”,掩盖了他明火执仗的巧取豪夺。
李世民即位后,网罗了一批天下的奇珍异宝,但“天下第一行书”始终让他牵肠挂肚、意驻神萦。传家之宝《兰亭序》被右军大师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在己百年前,将此珍藏托付给弟子辩才。太宗令辩才献出《兰亭序》时,和尚借口其在战乱中遗失了。
辩才和尚主持的越洲永钦寺,不久便来了位布衣书生。他琴棋书画的超人才艺,让辩才感觉到这场未纳入曲谱的心灵碰撞,可使两人成为知音。
只有知音才能发展到知己。当书生把倾家荡产方购得的王羲之几幅手迹,摆放在辩才僧人眼前展示时,老和尚忍不住搬来梯子,在梁上的暗洞取出价值连城的《兰亭序》真迹,答谢书生一观。几日后,辩才外出,书生窃得此帖后便杳无踪影。原来,书生竟是来自唐太宗身边的御使萧翼。
相传,李世民得《兰亭序》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太宗驾崩,《兰亭序》用黄绢包着作为殉葬品带进昭陵。
王羲之的《兰亭序》销声匿迹十几个世纪了,似乎只是一道缥缈的梦影,只有这样戛然而止的绝品,才使人间拥有了这份凄美的惆怅。古人不语,天地不语,如没有兰亭的痕迹留下来,恕我们想不起来王羲之和他的旷世精品。如何在断片残简的旧物中拼回一段真实的记忆?如何在怀旧温热的文字中揣出曾经的楚楚动人?真实在我们眼前的,是依然的茂林修竹,依然的鹅池红掌,依然的曲水流淌,和王羲之我行我素和超凡脱俗的笔韵。
兰亭洗梦,旧情绵绵,一支白云毛笔伴着高山流水的古韵,在我的灵海里笔走龙蛇写兰亭,心被洗滤如水晶般澄净,为那种遥远古典的情景和情怀而感动。清醒一只眼睛,醉着一只眼睛,梦里,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