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
人物简介
1948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军区卫校军医班学习,1951年至1956年在河南省卫生厅任科长,秘书干事。1956年至1961年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1961年至199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年10月,担任该研究所所长。其中于1990年6月至1990年12月在英国Reading大学微生物系任访问教授,1991年1月至1992年4月在美国Lederle实验室任高级访问学者,1992年4月16日回国,继续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7年7月离休。[1]
主要业绩
曾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理事、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等。早年在河南省卫生厅工作期间,曾负责编辑出版《河南卫生》、《整顿医院快讯》两种刊物,借以配合做好河南省的卫生工作。1961年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物学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生产与研究,主要业绩有:1研究改良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Ⅰ型和Ⅱ型Sabin毒株,建立了Ⅰ型aca株,Ⅱ型bb株,经专家评审和卫生部批准,用于我国疫苗生产近二十年之久。新选育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Ⅲ型新毒种(中Ⅲ2株),自1971年批准用于疫苗生产至今。这些毒种研究成果保证了疫苗的生产供应,为在我国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一危害严重的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标化的人二倍体细胞株(KMB-17),通过卫生部专家委员长会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汇同鉴定,批准为人用疫苗生产的标化细胞株,部级成果,现该细胞已正式用于甲肝活疫苗的生产。最早建立了抗脊髓灰质炎病毒单克隆抗体,于1981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单克隆抗体学术会上得到好评,并应邀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的抗脊髓灰质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国际合作研究。组织和指导了人—人抗脊髓灰质炎病毒单克降抗体等的研究,获卫生部二级科研成果奖。指导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型间嵌合的研究,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一等成果奖。应邀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主持的转基因小鼠(PVR Tg 21)用于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神经毒力测定的研究。此一成果有可能纳入新版WHO脊灰活疫苗生产与检定规程中。在担任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期间,发展和扩增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生产能力,从年产6000万人份扩展到2亿-2.5亿人份,保证了计划免疫的需要;决策本研究所与浙江省医科院合作开展甲型肝炎活疫苗的研究,经卫生部批准首家开展甲肝活疫苗生产;组织本研究所与第四军医大学合作开展GM-CSF的开发研究,通过临床试用已获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组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遗传研究室等,扩展研究工作范围,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此外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支持和自筹经费新建了符合国际要求的脊灰活疫苗生产线,甲肝疫苗工业生产基地,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线,新建了科研楼和条件较好的实验动物饲养场地,以促进该研究所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翻译、编写《诊断病毒学进展》、《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病毒、立克次体及衣原体疾病诊断技术》、《病毒性肝炎—进展与难点》等六本专业书籍。培养研究生16人。曾获得过奖励有: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先进个人、全国医药生产先进个人、卫生部支援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书育人先进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