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溴苯基)噻吩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56.91
2、 摩尔体积(m3/mol):160.3
3、 等张比容(90.2K):414.2
4、 表面张力(dyne/cm):44.5
5、 极化率:22.56
6、 介电常数:未确定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4.4
2、 氢键供体数量:0
3、 氢键受体数量:0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 互变异构体数量: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0
7、 重原子数量:12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14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物理性质
性状:白色或灰黄色固体
熔点(oC):87-89
贮存方法
2
在干性气体保护下,贮藏在密闭容器内,在干燥,阴凉处保存
作用与用途
避免接触水,氧化物,酸
性质与稳定性
气相色谱试剂。有机合成。聚合催化剂。用作烃类脱三苯甲基试剂。
合成方法
由砂与适量的碳放在电炉中加热而得。
图XIV-8 Lely电炉
A-石墨圆筒;B-绝热区;C-石墨棒;D-石墨发热体;E-单晶成长坩埚;F-测温用观察缝;G-测温窗
二氧化硅碳化还原法把平均粒径0.01 μm的二氧化硅粉末1份(重量份,以下同)与平均粒径0.05 μm的炭粉末2份及平均粒径0.1 μm以下的微细结晶性β型碳化硅粉末0.04份混合,然后放入石墨容器中,在氩气流下(流量:2 L/min),在1600℃反应5h,再将反应生成物在空气中,在700 ℃加热2h,以除去残留的炭,制得β型碳化硅粉末产品。其反应式如下:
SiO2+3CSiC+2CO
碳化硅纤维的起始原料是沸点为70 ℃的液体二甲基二氯硅烷。将其与金属钠作用。在比钠沸点高的惰性有机溶剂中,熔融状态的钠被分散,在其中滴下二甲基二氯硅烷,脱盐酸反应的同时生成聚硅烷。将聚硅烷在惰性气氛中加热到400 ℃以上时,发生热转移反应和聚合反应,生成中间产物聚碳硅烷。将其熔融纺丝成纤维。得到的聚碳硅烷纤维在煅烧工序进行高温处理,由于空气中的氧而发生架桥反应,通常在氮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在温度为1200~1500℃制得强度高的碳化硅纤维。
图XIV-9 气相反应合成装置
A-氢气入口;B-氢提纯装置;C-流量计;D-恒温浴;E-测温用棱镜;F-气体出口;G-石英玻璃管;H-基材;I-高周波感应线圈;J-基材架;K-石英玻璃管
2.在内部具备间壁的石墨坩埚里,放置原料碳化硅。用以石墨为发热体的Lely电炉(如图),将坩埚加热至2200~2600℃,使原料SiC在坩埚低温部分升华,即制得高纯碳化硅。该法可制得较大型的α型碳化硅,缺点是容易包含细微炭粒。
3.利用上述以石墨作电阻的Lely电炉加热,在石墨坩埚中使碳溶解在熔融的硅里,利用温度差可使碳化硅单晶析出。与前法相比,可以较低的温度(约1500℃)析出结晶,这主要适合于β型碳化硅的合成。此法虽不包裹前法那样的炭粒,但是由于是在硅过量的情况下合成的,所以在结晶成长过程中,硅溶液容易渗进内部,此为该法缺点。
4.以四氯化硅、四氯化碳及氢气为原料,把混合气体送到感应加热的供结晶生长用基材上,使之反应。与此同时,使碳化硅结晶在基材上析出。根据反应气的浓度比,结晶生长温度,输送气体的流速,结晶生长用基材种类等条件的不同,其析出的结晶形状有所改变。当SiCl4/CCl4=1.4~1.8(摩尔比),结晶生长温度1400~1500℃,氢气流速120cm/min以下的场合,得到须状结晶。超过这个范围则生成粒状结晶或在基材表面形成薄层(图)。
图气相反应合成装置
A—氢气入口;B—氢提纯装置;C—流量计;D—恒温浴;E—测温用棱镜;
F—气体出口;G—石英玻璃管;H—基材;I—高周波感应线圈;
J—基材架;K—石英玻璃管
该法的优点是可在较低温度下得到碳化硅结晶。
采用活性碳纤维法。将活性碳纤维和二氧化硅在真空中于1300℃反应1~3h,其反应过程是使二氧化硅在活性碳纤维细孔内反应,使其生成碳化硅,将碳化硅在氮气中并于1600℃下进行加热处理,即得碳化硅纤维。
5.采用硅石还原法。将高纯二氧化硅石和石油焦混合,做成10mm以下粒状,放入间接式电阻炉中,通电10~30h,在1800~1900℃反应,超过2000℃会使反应生成的SiC分解。通电完成后即反应完全,放冷,将生成的碳化硅破碎、粉碎、水洗,得到粒状产品。
毒理学数据
吸入碳化硅粉尘会沉积于肺部,导致肺病。
生态学数据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