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甲基嘌呤
物理性质
性状:浅黄色或浅橘色粉末
熔点(oC):237-238
作用与用途
常温常压稳定。避免与不相容材料接触。
与强氧化剂反应。
性质与稳定性
用于有机合成。
贮存方法
密封储存,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库房。
毒理学数据
1、 急性毒性:小鼠LD10:1700μg/kg;哺乳动物经皮肤接触LD50:200mg/kg;
生态学数据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有污染,禁止进入水体。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5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3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 互变异构体数量:4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54.5
7、 重原子数量:10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127
1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 共价键单元数量:1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 有毒有害
安全标识:S26 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22 R41 R43 R23/24/25
合成方法
1.用石灰乳在负压、冷却下吸收硫化氢,生成硫氢化钙溶液。将硫氢化钙与氰氨化钙(石灰氮)按1:5摩尔比,于80℃左右反应3h,即得硫脲溶液,过滤、浓缩、冷却结晶、甩滤干燥,得成品硫脲。此外,用硫氰酸铵法和重氮甲烷法也可制得。
2.合成法
用硫化钡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用石灰乳负压吸收,再与石灰氮反应,经过滤、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制得硫脲成品。
3.用石灰乳在负压、冷却下吸收硫化氢,生成硫氢化钙溶液,硫氢化钙与氰氨化钙反应,即得硫脲溶液。经过滤、浓缩、冷却结晶、干燥,得纯品硫脲。
4.先将硫氢化钙与水混合,在搅拌下分次加入氰氨化钙,过程中控制温度不超过70℃:
5.反应结束后,过滤,滤饼用水洗涤,洗液与滤液合并后,通入二氧化碳至白色沉淀消失,加入少量活性炭,加热至80℃,搅拌后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滤液减压蒸发浓缩至原体积的2/ 3,温度不超过85℃,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过滤,滤液再浓缩,冷却结晶,每次结晶合并,干燥后即得成品。
氢氧化钙溶液的配制 将280mL水加入1000mL烧杯中,在不断搅拌状态下加入240gCaO,配成30%Ca(oH)2乳液。
硫氢化钙的制备 将氢氧化钙乳液分装在三个串联的吸收柱内,使合成硝酸钠时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依次通过这三个吸收柱,硫化氢被氢氧化钙乳液吸收后生成硫氢化钙溶液,控制其含量不低于16.5%。硫脲的合成 取16.5%的Ca(SH)2溶液160g加入三口烧瓶中,开动搅拌,升温至50℃左右,缓慢加入含氮22%的固体Ca(CN)2 277g,升温至85℃,恒温3h,反应结束。
硫脲成品的制取 将上述溶液过滤,用蒸馏水反复洗涤滤饼,洗液与滤液合并,在80~85℃条件下真空蒸发,蒸发至含量为13~14°Bé为止。将浓缩液冷却至10℃左右,结晶10h,过滤,滤液再反复蒸发、结晶、过滤,滤饼在75℃条件下干燥得成品。
6.主要合成法有:氰胺类与硫醇类反应;胺类与二硫化碳反应;异硫氰酸酯类与胺类反应;硫氰酸铵加热等。德国最先用硫氰酸铵制造。Reynolds于1869年发现,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工业规模制造是1940年在美国开始的。虽申请了许多专利,但主要专利是氰氨化钙与硫化氢反应。
7.用硫氰酸铵法和重氮甲烷法也可制得。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21.04
2、 摩尔体积(m3/mol):57.3
3、 等张比容(90.2K):176.5
4、 表面张力(dyne/cm):89.5
5、 极化率(10-24cm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