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化钛(Ⅳ)
物理性质
性状:具有光泽的暗红褐色结晶。
密度(g/mL 25oC):4.40
熔点(oC):150
沸点(oC,常压):377.2
溶解性(mg/mL):溶于水,易水解
作用与用途
如果遵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
避免接触水分/潮湿.在100~125℃有晶型转变点,高温型为立方晶系晶体,低温型晶体的对称性降低。吸湿性极强。溶于水并水解、发烟。难溶于石油醚。易溶于苯,更易溶于二硫化碳。
合成方法
所有的接头均为锥形,活塞使用硅酮润滑脂。在管B中投入256g(0.0534mol)的纯海绵钛,置于2段约8cm玻璃棉填充物之间。放入玻璃棉是为了使钛所处的位置不发生移动。同时也起到了使反应进行完全、减缓碘的扩散速度的作用。连接管A和管B,用电炉Ⅰ加热管B至400~425℃,管B中通入干燥的氮气,使氮气从钛上流过。氮气事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装有分子筛的塔进行干燥。管B加热至400或425℃后,将装有碘2710g(0.1068mol)的管C与管B连接起来。停止氮气流,用真空泵将全系统抽真空(1.33Pa左右)。随后将三通旋塞旋至图示的位置。用电炉Ⅱ加热至80℃使碘升华,慢慢导入反应区B中,使之与钛反应。待所有的碘从管C升华出来以后(需10~12h),将氮气通入系统,将装置冷却至室温。除去管C,用带钩的铜丝扒出玻璃棉填充物及未反应的钛(0.23g),用液氮洗涤。接着洗净管C,干燥之,再与管B连接。将管B从与A相接处摘下,保持垂直,在此期间,将图示的暗红褐色的环状产物用刮勺迅速刮掉,立即加以密封。
贮存方法
干性的保护气体下处置,
保持贮藏器密封
放入紧密的贮藏器内,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生态学数据
对水是稍微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 UN 3260 8/PG 1
危险品标志: 腐蚀
安全标识:S26 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34 R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