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钙
物理性质
性状:白色粉末状固体,有强刺激性氯臭。具有类似氯气的臭味。
密度(g/mL 25oC):2.35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6.9
熔点(oC):100
溶解性(mg/mL):溶解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不溶于醇。
作用与用途
1.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收水分、二氧化碳(或遇无机酸类)而分解放出次氯酸和氯气,次氯酸随即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新生态氧,有漂白作用。有镍、钴、铁、铜、锰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以促使其分解。有消毒、杀菌能力。是强氧化剂,由于组成中含有氯化钙,容易吸潮,性质极不稳定,日光、受热、酸度均能使其变质而降低有效氯成分。与有机物、易燃液体混合能发热自燃,受高热会发生爆炸。有毒!
2.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有少量的氯化钙和氢氧化钙。其有效氯含量60%~70%以上。易溶于水,遇水放出大量热和初生态氧。加热急剧分解引起爆炸,与酸作用可放出氯气,与有机物及油类反应能引起燃烧,遇光易发生分解和爆炸而产生氧气和氯气。由于氯化钙和水分含量均较低,故其稳定性比漂白粉高,在常温下贮存200天以上不分解。贮存一年后,有效氯含量降低6.6%,三年以后降低14%。
3.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消防人员要戴防毒口罩。
易溶于水(27g/100cm3,0℃)不溶于乙醇。氧化剂。在水溶液中歧化为CaCl2和Ca(ClO3)2。加热时分解为CaCl2和O2。有腐蚀性和刺激性。
4.本品粉尘和放出的氯气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性质与稳定性
1.抗微生物剂;自来水净化剂;消毒剂;漂白剂。与漂白粉相同,但有效氯含量高。溶于水使用时,不溶性残渣少,性质稳定,有取代漂白粉的趋势。用作分析试剂、催化剂。用于金属铈和铈盐制备。一种氧化性杀菌剂,其杀菌机理与液氯相似。长期使用该产品会增加体系Ca2+浓度。
2.主要用于造纸工业纸浆的漂白和纺织工业棉、麻、丝纤维织物的漂白。也用于城乡饮用水、游泳池水等的杀菌消毒。化学工业用于乙炔的净化,氯仿和其他有机化工原料的制造。可作羊毛防缩剂、脱臭剂等。
3.主要用于棉麻纺织品、化学纤维、纸浆、淀粉的漂白,也用于饮用水、游泳池水的消毒和杀菌。军工方面可用作化学毒剂(如芥子气等)和放射性的消毒剂。
4.次氯酸钙主要用于氰化电镀中氰化废水的处理。
合成方法
贮存方法
1.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库温宜保持在30℃以下。
2.与有机物、 易燃物、 易爆物、 还原剂、 毒害物、 酸类等隔离存放。贮运过程中切忌露天日光曝晒或雨淋。不宜久贮,如保存一年,损失约6%~12%。如铁桶有破损,不能用电焊,应用锡焊,最好用补桶剂粘补。装卸时要轻拿轻放,不可滚动。失火时,可用黄砂、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消防人员要戴防毒面具或防毒罩。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LD50:850 mg/kg(大鼠经口)
有毒,刺激皮肤和眼睛,进入可导致鼻塞、喉痛。接触和使用的工作人员应穿戴规定的用具,防止次氯酸铵溶液进入人体和皮肤,如果不慎进入体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被灼烧时,应使用硫代硫酸钠稀溶液冲洗和清水冲洗,再涂上橄榄油。次氯酸钙遇有机物、易燃物品后,能自燃。
本品粉尘和放出的氯气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不慎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触及皮肤要用清水洗净,如皮肤被灼烧时应用稀硫酸钠溶液和清水洗涤,并涂敷橄榄油。操作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防毒口罩、密闭眼镜、乳胶手套等劳保用品。
生态学数据
对水是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 UN 1748 5.1/PG 2
危险品标志: 氧化剂腐蚀危害环境
安全标识:S26 S45 S61 S36/S37/S39
危险标识:R8 R22 R31 R34 R50
分子结构数据
五、分子性质数据:
1、 摩尔折射率:118.88
2、 摩尔体积(m3/mol):258.3
3、 等张比容(90.2K):843.8
4、 表面张力(dyne/cm):113.8
5、 极化率(10-24cm3):47.12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7.3
2、 氢键供体数量:0
3、 氢键受体数量:2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3
5、 互变异构体数量:2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26.3
7、 重原子数量:22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267
1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 共价键单元数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