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戌集上】【金字部】 銅;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328第06(点击查看原图)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說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銅有赤白靑三種。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山中土人穴山采礦,鍊取之。白銅出雲南,靑銅出南番。【廣韻】金之一品。【前漢·律歷志】凡律度量用銅者,取爲物至精,不爲燥濕寒暑變節,不爲霜露風雨攺形也。 又自然銅。一名石髓鉛。 又銅靑。【本草集解】銅之精華,卽空綠,以次空靑也。【抱朴子·金丹卷】銅靑塗脚,入水不腐。 又地名。【左傳·成九年】執諸銅鞮。【註】銅鞮,晉別縣,在上黨。【前漢·地理志】益州郡銅瀨縣。 又山名。【前漢·吳王濞傳】吳有豫章郡銅山。 又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屬官有辨銅令丞。【註】辨銅,主分別銅之種類也。 又宮名。【左傳·襄三十一年】銅鞮之宮數里。【註】銅鞮,晉離宮。 又人名。【前漢·古今人表】銅鞮伯華。 又【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註】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 又【古今注】秦始皇有名馬曰銅爵。 又【史記·孝文本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 又與洞通。【山海經】洞庭之山。【註】洞,或作銅。
考證:〔【左傳·襄三十一年】銅鍉之宮數里。【註】銅鍉,晉離宮。〕 謹照原文兩鍉字𠀤改鞮。
物理性质
性状:略带红色的金属(面心立方晶系),富延展性。是热、电的良导体(仅次于银)。
密度(g/mL,20℃)8.94
熔点(oC):1083.4
沸点(oC,常压):2595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oC):700(粉云)
溶解性:不溶于稀盐酸和稀硫酸,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能溶于氨水和氰化钾溶液并生成配合物。
作用与用途
1.外围电子排布3d104s1,位于第四周期IB族。原子半径127.8皮米,Cu2+半径72皮米,第一电离能为750kJ/mol,电负性1.9,常见氧化数+1、+2。有良好的延展性和传热、导电性。化学性质不很活泼,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易生成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u2(OH)2CO3)。
2.应避免与强酸、强氧化剂、卤素接触。
3.溶于硝酸,热浓硫酸,极缓慢溶于盐酸、氨水、稀硫酸,亦溶于醋酸和其他有机酸,不溶于冷水和热水。露置空气中变暗,在潮湿空气中表面逐渐形成绿色碱式碳酸盐。
4.生产人员要穿防护工作服,戴口罩、防尘眼镜,生产设备要密闭,车间通风良好,工作下班后要洗淋浴。金属铜易溶于硝酸等氧化性酸,若无氧化剂或适宜配位试剂存在,则不溶于非氧化性酸。遇碱易被侵蚀。在干燥空气中稳定,但在潮湿空气中表面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
性质与稳定性
1.供制造化学用具、电力用具、建筑材料和其他工业装置及用具。为电子工业用材料,用作高纯分析试剂。用于粉末冶金零件、金刚石锯片、摩擦材料、电碳制品和化工触媒等。用作分析试剂、催化剂、还原剂。用作普通试剂、催化剂及还原剂。主要用于炼铜工业的原料,用作冶炼、电解铜的原料,主要用于制导电器材和合金(青铜、黄铜、白铜等)。
2.电子工业用材料,用作高纯分析试剂。
合成方法
1.电解法以金属铜为原料,溶解于浓硫酸。配成电解液组成为:含Cu52.3 g/L、H2SO4约200 g/L,电解液温度58.5℃,槽电压0.33 V,阴极电流密度1.82 A/cm2。经电解精炼,制得高纯铜粉成品。
贮存方法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毒理学数据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粉尘刺激眼睛,并引起角膜溃疡。
生态学数据
水中嗅觉阈浓度: 水中浓度为 3-5mg/L,使水变味。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2、 氢键供体数量:0
3、 氢键受体数量:0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 互变异构体数量: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0
7、 重原子数量:1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0
1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 共价键单元数量:1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 UN3089 4.1/PG 2
危险品标志: 易燃
安全标识:S16
危险标识:R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