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纤维素钠
物理性质
1. 熔点(oC):274
折射率:1.51
溶解性:易溶于水成高黏度溶液,不溶于乙醇等多种溶剂。
作用与用途
1.当取代度大于0.5时,易溶于水成透明胶体,取代度低于0.5的CMC难溶于水,但能溶于碱水溶液。CMC在有机溶剂中一般不溶或仅能溶胀,但能溶于35%的乙醇溶液中。CMC有良好的分散能力,对油脂和蜡均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可做乳化剂。其为高分子电解质,有较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其持水量与水中所含盐量有关。CMC在水中常以多分子聚集体形式存在,黏度很高。温度升高,黏度下降。在pH为5~9时,溶液黏度稳定;pH<3时,产生沉淀的同时发生水解;pH>10时,黏度略有降低。CMC溶液受微生物作用黏度也会下降。在CMC水溶液中引入钙离子则发生浑浊,加入高价金属离子如Fe3+、Al3+,可使CMC沉淀或形成凝胶。
2.水溶液对热稳定,水溶的黏度随p H值、聚合度而异,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性质与稳定性
1.食品工业中用作增稠剂,医药工业中用作药物载体,日用化学工业中用作黏结剂、增稠剂、抗再沉凝剂。例如,在牙膏、面膜、洗衣粉和洗发护发品等都要用CMC。印染工业中用作上浆剂和印花糊料的保护胶体等。在石油化工中可作为钻井泥浆和采油压裂液成分。还可用作电子元件成型黏合剂、石墨乳保护胶体、印刷制版版面保护胶和纸张表面施胶剂等。
2.在造纸工业中作添加剂可提高纸的纵向强度和平滑度,在涂布加工纸时用作黏度调节剂,提高纸的印刷可适应性。可用于浆内添加作为补强剂,还用于表面施胶。另外,还可用于配制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在石油工业用作钻井泥浆的悬浮稳定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增稠剂、乳液稳定剂及冰淇淋的冰晶抑制剂;在纺织工业中用作印染浆的增稠剂;在医药工业中可作针剂的乳化稳定剂、片剂的黏结剂和成膜剂;在化妆品、陶瓷等生产中用作增稠剂。
3.具有增稠、乳化、赋形和保鲜等多种功能。可代替明胶、琼脂、海藻酸钠、黄原胶用于饮料、饼干、膨化食品、雪糕、糕点和果冻等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4.可用于配制水溶性胶黏剂,粘接纸箱、纸品、卷烟、织物等。也可用作水溶性胶黏剂的增稠剂。造纸工业中用作纸面施胶。建筑工业中用作灰浆增黏及制备混凝土浆料。纺织工业中用于织物上浆、色浆乳化。医药工业中用于药片包衣及液剂增稠。食品工业中用作人造奶油、乳制品、果酱等乳化及增稠。化妆品工业中用作各种油膏、油脂的乳化剂,以制备牙膏、口红、香波、固发剂、化妆水等。洗涤剂制造中用作污垢防再沉积剂、增稠剂、稳定剂等。此外,在印刷、皮革、矿物浮选、农药、合成树脂等工业中,广泛用作分散剂、乳化剂、胶黏剂等。
5.用作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具有一定的增黏作用。
6.水溶液具有许多优良性质,如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腐蚀变质,对生理完全无害。具有悬浮作用和稳定的乳化作用,良好的黏结性和抗盐能力,形成的膜光滑、坚韧、透明以及对油和有机溶剂稳定性好等,被广泛用于石油、食品、纺织、医药、造纸、日用化工等部门,用作絮凝剂、降失水剂、增稠剂、悬浮
剂、黏结剂、赋形剂、上浆剂等。
合成方法
1.羧甲基纤维素的生产方法是将纤维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碱纤维素,然后用一氯乙酸进行羧甲基化而制得。制法可分为以水为介质进行反应的水媒法和在异丙醇、乙醇、丙酮等溶剂中进行反应的溶剂法。
贮存方法
1.采用纸桶或三层牛皮纸包装,内衬塑料袋。贮存于干燥防潮处。远离火种和热源。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稍微危害的,不要将未稀释或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未确定
2、 氢键供体数量:6
3、 氢键受体数量:8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5
5、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156
6、 重原子数量:17
7、 表面电荷:0
8、 复杂度:169
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4
1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共价键单元数量:3
毒理学数据
1、皮肤/眼睛刺激性:开始刺激试验:兔子皮肤接触,100mgREACTION SEVERITY,强烈反应;
标准德来塞实验:兔子皮肤接触, 5mg/24HREACTION SEVERITY,强烈反应;
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070mg/kg;大鼠腹膜腔LD50:144mg/kg;
小鼠腹膜腔LD50:52mg/kg;兔子皮肤接触LD50:1680μL/kg;
哺乳动物腹膜腔LD50:120mg/kg;
3、其他多剂量毒性:大鼠经口TDLo:7mg/kg/5W-C;大鼠吸入TCLo:70ppm/6H/5D-I;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53.63
2、 摩尔体积(m3/mol):198.3
3、 等张比容(90.2K):472.4
4、 表面张力(dyne/cm):32.1
5、 介电常数:
6、 偶极距(10-24cm3):
7、 极化率: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