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勘
基本解释
(1).犹对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又説对勘时,见一戎王,卫者数百,自外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当堂对勘, 席 所言皆不妄。”
(2).对照比较。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3).锁合。 元 乔吉 《一枝花·私情》曲:“从今将凤凰巢、鸳鸯殿遮笼教暗,将金缝锁、玉连环对勘的严。”
成语(Idiom):对勘
发音(Pronunciation):duì kà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相互核对、互相比较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对勘是指双方相互核对、互相比较,以确保事物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个成语常用于法律、审计、调查等领域,表示对照核对的过程。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对勘常用于以下场景:
1. 法律领域:律师在法庭上通过对勘来核实证据的真实性。
2. 审计领域:审计员通过对勘来核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3. 调查领域:调查人员通过对勘来核实案件的事实和证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对勘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羲之传》中。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字迹非常工整,被誉为“书圣”。有一次,王羲之写了一篇文章,让别人校对,以确保没有错误。校对的人发现了一处错误,王羲之非常感激,并说:“能够对勘我的文章,真是太好了。”从此,对勘成为了表示核对、比较的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对勘是由“对”和“勘”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对”表示相互,互相,而“勘”表示核对、比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律师对勘了所有的证据,以确保案件的真实性。
2. 审计员对勘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现了一处错误。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记住对勘的含义和用法可以使用以下记忆技巧:
1. 关联法:将对勘与核对、比较的概念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站在一起,相互核对着手中的文件。
2. 反义法:对勘是相互核对、比较的意思,与单独核对相对应。记住对勘的意思,就是记住与单独核对相对应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对对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以下内容:
1. 学习其他与核对、比较相关的成语,如对簿公堂、对牛弹琴等。
2. 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对勘的实际应用。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老师让我们对勘作业,以确保没有错别字。
2. 初中生(13-15岁):我们小组的成员经常对勘彼此的答案,以确保答案正确。
3. 高中生(16-18岁):写作文时,我会对勘自己的逻辑推理是否合理。
4. 大学生(19岁以上):在研究论文中,我需要对勘各种文献,以确保引用的准确性。